科普文章
宝宝为啥不爱吃饭?

“医生,我们家孩子总是不爱吃饭,每天都要追着喂,这是为什么呢?”

经常听到妈妈们的抱怨,事实上,“不喂孩子母慈子孝,一喂孩子鸡飞狗跳”,成为很多家庭喂养的真实写照,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隐藏着很多原因,大多是由于父母存在儿童喂养误区造成的。
01
误区一: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年龄小,还不会说话,于是宝妈认为没必要在喂食的过程中与宝宝交流,常常用看书、看短视频等方式打发时间,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有研究表明,喂养时父母采取积极鼓励的言语、表情或动作会使儿童接受更多的食物,威胁性语言会增加儿童拒绝食物的比例。
02
误区二:

有些家长从小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趁着孩子看电视转移注意力的时候,赶紧往孩子的嘴里塞几口,一旦让孩子养成了这种不好的习惯,不让孩子看电视了,孩子也就不好好吃饭了。
03
误区三:
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有些家长担心孩子饿着,不分时段的给孩子喂零食,一会儿切水果吃,一会儿喂酸奶,导致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好好的吃饭,因此,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饭前1-2小时不能让孩子吃零食。
04
误区四:

有些家长觉得母乳和奶粉更有营养,延迟给宝宝添加辅食的时间;有的家长认为宝宝小不能进食块儿状、质地较硬的食物,1岁多了还把食物全部打成糊喂给孩子吃,还有的家长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一遇到宝宝拒绝的食物,即刻就将该食物标记为孩子不爱吃的食物,这些做法会导致宝宝的咀嚼、吞咽功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以至于后期添加辅食困难很多。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宝宝吃奶后仍未吃饱或体重速度减慢,并且伴随有类似“吞咽、咀嚼”动作时提示需要添加辅食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不早于六月龄添加辅食,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在《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中指出: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辅食如过早添加,可能会增加宝宝发生感染、过敏、消化不良、肥胖等风险;过晚添加可能会增加罹患营养缺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糖尿病等风险,容易养成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果是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宝宝,不爱吃辅食,可能是因为还没到添加辅食的时机,或者宝宝还没完全接受新食物。这时不必着急,可以晚几天或让宝宝少量多次的去尝试新辅食。只要宝宝乐于尝试,就要给予肯定,一般经过 1~2 周的引导,宝宝就可以慢慢接受新食物,“轻松育儿不是神话”,有很多的习惯其实需要及早去培养。
05
误区五:

很多长辈都会觉得孩子不吃盐就没力气,早早给孩子的辅食里加盐、糖或者调味品,或经常去外面下馆子,硬生生把孩子培养成了“重口味”,孩子尝过了重口味,味觉变得更“挑剔”,真的很难再看得上一般清淡的食物了。
正确做法:母乳或配方奶、辅食中的天然钠含量可满足宝宝生长的需求,1岁之内不额外添加盐、糖、生抽等调味品,3岁之内保持清淡饮食,尽量让宝宝的食物保持原汁原味。
“吃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宝宝不爱吃饭必然有其原因,对爸妈来说,有时真的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包容孩子偶尔的不乖和倔脾气,放下焦虑,找对正确的方法,你会发现,让宝宝爱上吃饭也不是什么难事。
END
文图:康复医学科九病区 李小歌
审稿:袁俊英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