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育儿课堂丨专注力有“黄金时间”!各年龄段孩子能专注多久?医生教你科学提升
“医生,我家孩子玩玩具三分钟热度,是不是多动症?”
“孩子写作业总走神,坐不到十分钟就要喝水上厕所,怎么办?”
作为儿童发育行为科的医生,我每天都会遇到焦虑的家长询问关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其实,孩子的专注力并非天生就强大,它像身高、语言能力一样,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和成熟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黄金时间”,是科学看待和培养专注力的第一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儿童注意力发展的面纱,并学习如何科学地帮助孩子提升这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认识专注力——它不只是“坐得住”
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是指孩子能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个特定对象(如玩具、书本、老师讲话)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指向性:选择关注什么。
2. 集中性:排除干扰,维持关注。
3. 稳定性:保持关注的时间长度(即我们常说的“持续时间”)。
4. 转移性:根据需要,灵活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上周门诊的8岁男孩让妈妈焦虑不已:“老师总投诉他上课扭头说话,可在家拼乐高能坐一小时!”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做感兴趣的事(如玩游戏、看动画)时专注时长会更长,这属于“兴趣驱动的专注”,而我们更需关注“任务驱动的专注”——即面对有难度或兴趣较低的任务时的坚持能力。(附各年龄段科学参考):
年龄 | 被动专注可持续时间 | 真实案例对照 |
2-3岁 | 3-8分钟 | 看绘本2分钟跑去玩车→正常 |
4-5岁 | 8-15分钟 | 幼儿园集体活动坐不住→需评估 |
6-8岁 | 15-25分钟 | 上网课20分钟开始玩笔→合理范围 |
9-12岁 | 25-40分钟 | 写数学30分钟后错误率激增→该休息 |
医生提示:当孩子被动专注时间低于同龄下限值且影响学习社交(如无法完成课堂练习、频繁被投诉),才需要专业评估。

医生支招——如何在生活中科学提升孩子专注力
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强化的,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锻炼和提升专注力:
1. 尊重年龄规律,设定合理期望:
* 根据孩子的年龄设定合理任务时长。
* 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如“先写完这两行字,休息一下眼睛”),利用“番茄钟”原理(专注一小段时间+短暂休息)。
2. 营造“专注友好型”环境:
* 减少干扰:固学习/玩耍区域保持简洁、安静。关掉不必要的电视、音乐,收走无关玩具(尤其做作业时)。低龄幼儿一次只给少量玩具。家人在孩子学习时保持安静,避免频繁进出房间或大声交谈。
* 光线适宜: 保证充足且柔和的光线。
* 固定区域: 有固定的学习或安静玩耍空间,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3. 保护孩子的“深度游戏”时间:
* 不随意打断:*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游戏、阅读或创作中时,除非必要,不要随意打断(如喂水、问问题、要求换活动)。这是培养专注力的黄金时刻!
* 允许“无聊”:适当的“无聊”能激发孩子主动寻找感兴趣的事物并投入其中。
4. 用“兴趣搭桥”培养主动专注:
*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比如喜欢汽车的孩子,可通过读汽车绘本、做汽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如“3辆汽车加2辆汽车一共几辆”);逐步增加任务难度,让孩子在挑战中体验专注的成就感。
5. 规律作息+运动助力大脑发育:
* 充足睡眠:缺觉是专注力的头号敌人!确保孩子有规律且充足的睡眠。
* 规律运动:每天安排1小时户外活动,跑步、跳绳等运动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提升专注力。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至儿童发育行为科就诊:
① 在多个场合(家庭/学校/兴趣班)都无法维持同龄基础专注时间
② 伴随学习功能损害(记不住指令/经常丢东西)
③ 影响社交发展(因冲动插话被同伴排斥)
孩子的专注力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理解、耐心和科学的培育才能茁壮成长。了解不同年龄的“黄金时间”,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创造有利于专注的环境,给予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您就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最佳支持者!专注力的本质是大脑对资源的调度能力。与其苛责孩子“不专心”,不如记住:“当他观察雨滴从树叶滑落时,当你停下催促耐心等待时——真正的专注正在生长。”
文图:儿童发育行为科一病区 闻君
审稿:杨艳艳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