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孩子的成长,请父母不要缺席!
“妈妈,陪我玩会儿吧?”
“没看见妈妈在忙吗,给,去玩手机吧!”
各位家长,你们在家里是否也会这样做?你们知道吗,家庭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忽视”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地伤害!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是导致儿童抑郁焦虑情绪出现的因素。“忽视”即是存在感的缺失,家庭养育中,孩子期待得到父母的回应,从根本上说是想获得“存在感”。孩子希望被父母注意,被父母肯定。长期忽视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存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从而让孩子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在儿童发展早期,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不仅可以提升亲子关系,更是为儿童同未来优质潜能挖掘奠定基础;因此,婴幼儿回应性照护对促进婴幼儿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作为父母也应该去不断地学习,跟随孩子一同成长。
什么是回应性照护呢?
回应性照护是提供满足婴幼儿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积极照护实践,其核心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敏感地了解婴幼儿动作、声音、表情和口头请求的需求,并及时给予积极且恰当的回应。
回应性照护都包括什么?
回应性照护主要包含5个方面,即:尊重、线索、回应过程、共同关注和回应性互动。此外,营养、健康、安全保障也是做好回应性照护的关键要素。家长应该注重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育儿环境,以满足宝宝的需求,促进他们的早期发展。
家长应该用心观察并敏锐的了解儿童的需求,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肯花时间陪伴孩子,带给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在与孩子玩耍、交流和赞赏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将逐渐建立,这将有效提高儿童未来的发展能力。
父母应该如何正面、积极地回应孩子?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家长的互动内容也不尽相同......
0-3个月:与孩子进行眼神接触,微笑,呼唤孩子的名字,模仿孩子的声音和表情,与孩子说话、逗笑、唱儿歌。多让孩子看一些颜色鲜艳的物品。让孩子四肢能自由活动,练习俯卧抬头。
3-6个月:继续模仿孩子的声音、表情和动作,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予以回应。帮助孩子触摸玩具,鼓励孩子寻找声音。多让孩子练习俯卧抬头、翻身和扶坐。让孩子用口腔来探索物体,但需确保玩具的干净和安全。
6-8个月:经常叫孩子的名字,并观察他的反应。对孩子发出的声音及时给予回应,引导孩子发“ba、ma”等音节。玩“躲猫猫”游戏。让孩子练习坐,翻滚。给他提供一些干净、安全的物品让他抓握、传递、敲打。
8-12个月:每天与孩子说话、唱歌谣,可以边唱边做动作。与孩子玩拍手欢迎、挥手再见等游戏。让孩子敲打物品,捡小颗粒或抓捏指状食物,促进孩子精细动作发展。鼓励孩子从坐位到趴,多练习爬行及扶着家具站。
12-18个月:与孩子说话,用简单的语言指令调动孩子的活动。示范、鼓励孩子称呼周围的人和物品的名称。陪孩子玩大桶套小桶、物品叠高等游戏锻炼手精细能力。鼓励孩子用笔乱涂乱画,和孩子一起看图画书。多带孩子在户外活动,一起玩扔球、捡球、踢球。
18-24个月:教孩子说出身边物品的名称或短语,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需求。教导孩子学习、区分物品大小、形状和颜色。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多带孩子在户外活动,跑步、抛球、踢球。引导孩子玩模仿性游戏。
24-36个月:与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教孩子学习日常物品的名称和用途。问孩子一些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和回应。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多给孩子绘画、串珠子、搭积木的机会。户外活动中玩各种游戏,培养独立性和适应能力。
关注儿童早期发展,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3岁前是儿童心理、智力发展极为迅速又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的好坏,对于儿童的一生影响深远。为了实现大脑在这一阶段的健康发展要求,孩子需要父母或照护者提供一个合适、安全、有保障和充满爱的环境,同时也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引导。这是为儿童健康奠定基础的机会之窗,它产生的影响将持续一生,并延续到下一代。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希望在我们医务人员和家长的共同守护下,为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童年。
图 文: 儿童保健科 刘 娜 马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