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新生儿黄疸科普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3-04-18  发布者: 健康教育科    9469
分享到:
新生儿黄疸可能是大部分新手爸妈遭遇的个难题,很多家长为此不知所措。今天,带大家正确了解一下新生儿黄疸的常识。
图片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其原因很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重症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可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故应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

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足月儿∶胆红素低于12.9mg/dl

     早产儿∶胆红素低于15mg/dl

图片



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出现黄疸



图片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一般情况良好

图片




2.病理性黄疸:出现早——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程度重,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进展快)

黄疸消退迟    (血清胆红素>205.2~256.5μmol/L)

黄疸退而复现  (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血清结合胆红素(直胆高)>34μmol/L


图片

图片


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ABO或Rh),母血中对胎儿RBC的免疫抗体(IgG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早期新生儿红细胞破坏引起的溶血。

图片

图片


母乳性黄疸


一般晚期出现。在出生后1周,胆红素不是下降的,而是持续上升。到14d可达到342—513umol/L。
如果继续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会持续上升,在2周后逐渐下降,4—12周恢复正常。
如果停止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会在48h内迅速下降。
如果恢复母乳,胆红素会升高34—68umol/L,但不会升高到以前的水平,真正的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母乳中的某种物质干扰了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图片


母乳喂养性黄疸




在出生后3d后胆红素水平高于配方奶粉喂养儿,在临床上差别不大。

主要是由于能量摄入不足导致干循环增加。

图片


治疗要点



1.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基础疾病。

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蓝光疗法时需对宝宝眼睛和生殖器官进行避光遮盖;早期喂养,诱导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

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药物治疗:中药制剂、丙种球蛋白、白蛋白,益生菌和苯巴比妥。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做好相关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评价进展情况。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乳嗜睡、肌张力减退,应立即来医院就诊。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便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2.喂养

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3.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1)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2)遵医嘱给与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合理安排补液计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



图文:王锟

编辑:秦一 程瑞雯

审核:刘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