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服药时喝的水,你喝对了吗?

发布时间:2016-05-23  发布者: 党委宣传统战部    8
分享到:

药学部 孙楠

  口服药用水送服,使药物更为顺利进入胃部,从而被吸收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发挥作用,这谁都知道。但是用什么水,用多少水,却是有讲究的。

  口服西药时,一般都应选温开水。不要选用茶叶水、果汁、牛奶等含有化学成分的水送服药物,避免与药物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譬如,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果酸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很容易导致有些药物与果汁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化合等化学反应,也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一些抗菌类药物(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与牛奶合用,就会与牛奶中的钙反应形成不溶性结合物,降低抗菌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口服中成药时,则应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的“水”送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譬如,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淡盐水味咸,可引药入肾,所以可以作为药引,帮助六味地黄丸直达病变处,更好地发挥补肾的作用。此外,可利用盐的寒性,给肾阴虚、有虚火的病人清火。有药理实验表明,服用六味地黄丸时用淡盐水送服比用白开水送服疗效可高出约38%。

1、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 摄氏度以上即失效。(当然,70摄氏度其实是会烫嘴的)

2、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得进食。

3、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4、一般的口服剂型

  例如大部分片剂,中药颗粒剂,通常用150毫升左右的水送服即可。胶囊剂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饮水量应不少于300毫升。口服泡腾片,必须加水膨化溶解后服用,尤其是儿童服用时,以防药片在喉部遇水膨胀,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有些口服药物不宜用水或少量用水送服,如保护胃黏膜的混悬剂,进入胃后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保护胃黏膜免于胃酸侵蚀。如果服药后喝水会稀释药物,降低药效。同样,蒙脱石散(每袋3克)也只需50毫升水冲服。

   还有一些止咳糖浆药物较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如果觉得口干,应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喝水。苦味健胃剂复方龙胆酊,是利用其苦味,通过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故不宜多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影响药效。

  有些药物服用时需要大量饮水,如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时会从尿液里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严重时结晶可阻塞尿路使尿液无法排出。大量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使尿液中药物的浓度降低,或者同时口服一些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等,避免析出结晶损害肾脏。

  另外,四环素类药物、补铁剂等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服用时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还有服用抗痛风药时后,应大量饮水 ( 一日应2000-2500毫升 ),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