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课堂丨早产儿居家护理与科学育儿手记--科学守护脆弱的小天使
叮咚-门铃响了,新生儿科的护士急忙开门,一个急切哽咽的声音传来:“医生,快救救我家宝宝,她一直点头呼吸,面色青紫,口吐泡沫”护士立即把宝宝抱入辐射抢救台值班医生闻声赶到,清理气道,无创辅助通气等一系列治疗,宝宝症状得到缓解。经询问得知,宝宝是出院近二十天的小玥玥,出生胎龄28周,住院八周顺利出院,回家后一直固定人员照护,直到昨天宝宝八岁的表哥来抱了一会儿(小表哥感冒三天了),呼吸道病毒检查发现小玥玥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早产儿感染合胞病毒症状更严重,常伴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经过呼吸道管理、雾化等综合治疗宝宝两周痊愈出院了。

早产儿(胎龄<37周)因器官发育不成熟,需要更精细的照护。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许多早产儿在达到出院标准后可以早日回家照护,但居家护理对家长而言仍是巨大挑战。近期有宝妈再次带早产儿宝宝来住院,大多数原因是因为护理困难,喂养困难,感染各种细菌病毒等。
一、早产儿居家护理核心要点
1. 体温管理:打造“温暖安全区”
保持室温24-26℃,湿度55%-65%
使用包裹式睡袋而非厚重被子,避免遮盖口鼻
每日监测腋温(36.5-37.5℃为正常)
注意:早产儿棕色脂肪少,过冷易致硬肿症,过热可能诱发呼吸暂停。
2. 科学喂养:营养关乎大脑发育
优先母乳+母乳强化剂:按医嘱添加营养素,母乳中含有免疫因子和易消化成分,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遵医嘱添加母乳强化剂。
强化营养:若母乳不足,选择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含有更高热量、蛋白质和矿物质)
瓶喂技巧:低出生体重儿(2000-2499g)、极地出生体重儿(1000-1999g)、超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g)选择早产儿专用奶嘴,45°斜抱防呛奶。
喂养信号:婴儿眼球快速转动、张嘴觅食时及时喂养或每2-3小时喂养一次,奶量逐渐增加,观察有无腹胀、呕吐等不耐受表现。
生长监测:每日记录体重(误差<10g)、每周测量身长/头围
3. 感染防控:构筑三重防线
人员管理:接触前用流动水洗手20秒,谢绝感冒访客
环境消毒:每日通风2次,玩具/奶瓶煮沸消毒(避免使用毛绒玩具)衣服单独清洗消毒。
皮肤护理: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湿巾(含酒精成分可能刺激宝宝皮肤)
4. 睡眠安全:降低SIDS(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
仰卧位入睡,头部稍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避免颈部过度弯曲,使用硬质床垫。
床上不放毛绒玩具、防撞枕
监测呼吸频率(40-60次/分钟为正常)
5. 发育支持:抓住黄金干预期
袋鼠式护理:每天1-2小时皮肤接触,稳定心率呼吸,增进母(父)子感情。
适度刺激:播放白噪音、进行抚触按摩通过抚触视觉追踪训练等促进运动、认知能力发展。
定期随访:出院后每1-2周(或遵医嘱)复查一次,监测体重增长、神经发育及眼底筛查。矫正月龄6个月内每月评估神经发育。
疫苗接种:根据矫正月龄(按预产期计算)接种疫苗,部分需调整接种时间(根据预防接种中心建议接种疫苗)。

二、家长必备预警清单
1. 立即就医的信号:
呼吸>60次/分或出现呻吟、三凹征点头呼吸等
体温>38℃或<36℃持续1小时
奶量骤降1/2以上,尿量<6次/天
皮肤青紫、异常苍白或出现出血点
2.家庭改造建议:
准备制氧机、血氧饱和度监测仪(<32周早产儿常需)
安装空气净化器(PM2.5<35μg/m³)
建立专用护理台,避免频繁搬动婴儿
三 、特别提示:心理照护同样重要
研究显示,早产儿母亲产后抑郁风险高达40%。
建议:加入早产儿家长互助社群
定期进行PHQ-9抑郁量表自评
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结语
早产儿护理是场“马拉松”,需医疗团队与家庭共同协作。通过科学的居家护理结合护士上门服务,大部分早产儿都能实现良好的发育追赶。请家长保持信心,用爱与专业知识守护这些提早降临的天使。
文图:闫振霞
审稿:尚利宏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