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育儿课堂丨孩子5岁后还在“画地图”?不只是尿床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5-07-17  发布者: 健康教育科    14
分享到:

“明明睡前没喝水,怎么又画地图了?”很多家长以为尿床不是病,长大自然好

但发育行为科医生要提醒:长期遗尿可能暗藏健康警报!遗尿症是指:年龄≥5岁儿童,在睡眠中出现不自主排尿,频率≥每月2次,且持续≥3个月(ICCS国际标准)。



一、尿床≠调皮!先分清这2种类型

1. 原发性遗尿(占75%):从小持续尿床,从未有6个月以上的干床期

2. 继发性遗尿:已学会控尿后突然再次尿床(警惕糖尿病、尿路感染等病因)

二、几岁该重视?记住"5岁分水岭"

√--5岁以下: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偶尔尿床正常

×--5岁以上:每周尿床≥2次且持续3个月,需就医评估

三、明确就医指征

  • 年龄≥5岁,每月尿床≥2次。

  • 任何年龄出现继发性遗尿。

  • 尿床伴随白天尿急、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排尿疼痛。

  • 尿床伴随便秘或大便失禁。

  • 尿床导致孩子显著苦恼、社交回避(如拒绝过夜活动)、自尊心受损。

  • 家长因此感到过度焦虑或采取惩罚性措施。

四、藏在尿床背后的"隐形推手"

1. 生理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膀胱容量小、睡眠觉醒障碍  

2. 心理因素:二胎焦虑、入学压力、家庭冲突(注意:责骂会加重症状!)  

3. 其他诱因:便秘压迫膀胱、遗传因素(父母有遗尿史,孩子风险高3-5倍)

五、这样做比骂孩子100遍更有效

第一阶段:基础治疗 (所有患儿起点):

宣教与心理支持:向孩子和家长解释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可治疗的生理问题。消除羞耻感。



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水:日间规律足量饮水,下午4点后逐渐限水,睡前2小时严格禁水(包括汤、粥、水果)。

2.饮食管理:晚餐清淡,避免高盐(增加口渴)、含咖啡因碱(利尿)、刺激性食物。

3.规律排尿:白天每2-3小时、睡前务必排尿一次。养成“二次排尿”习惯(排完等几秒再试一次)。

4.便秘管理:高纤维饮食、充足饮水、规律排便习惯。

5.尿床日记:核心评估工具! 连续记录至少2周:每日饮水量/时间、排尿时间/量,睡前是否排尿、尿床发生时间/大致尿量、干床日。

第二阶段:一线特异性治疗 (通常6-7岁后启动):  

1.遗尿报警器:国际公认的首选且最有效的长期治疗方法(尤其对觉醒障碍型)。

  • 原理:尿湿感应器触发声音/震动报警,条件反射式唤醒孩子(最终目标是感知尿意自主醒来)。

  • 关键:必须确保孩子被完全唤醒。

  • 疗程: 需坚持使用至连续14天干床,通常需2-4个月起效,总疗程4-6个月。 

2.药物治疗:

√--去氨加压素 (DDAVP):一线药物(尤其对夜间多尿型)。 

  • 剂型:口服片/口崩片。

  • 用法:睡前1小时服用,服药前1小时和服药后8小时严格限水!防止低钠血症(罕见但严重副作用)。

  • 疗效:起效快(数天),适合短期需求(如外出过夜)。但停药后复发率高(约70%),常需与报警器联用巩固疗效。

√--抗胆碱能药物 (如奥昔布宁、索利那新):适用于合并白天膀胱过度活动症状(尿急、尿频)的NMNE患儿。

  • 作用: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增加膀胱容量。

  • 注意:口干、便秘、脸红等副作用,青光眼患儿禁用。



六、家长最关心的3个问题

Q1:尿床会影响孩子长高吗?  

→ 长期睡眠碎片化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Q2:几岁治疗最合适?  

→ 6-7岁是黄金干预期,青春期后自愈率显著下降  

Q3:需要做哪些检查?  

→ 必查:尿常规+泌尿系B超;选查:脊柱MRI(排除隐性脊柱裂)

儿童遗尿症,绝非一句“长大就好”就能轻轻带过。它背后是神经发育、生理功能、心理社会因素交织的复杂图景。科学认知是第一步,积极规范干预是关键。请家长们放下责备与焦虑,与发育行为科医生携手,用理解、耐心和循证医学的方法,为孩子扫除成长路上的这片“湿漉漉”的阴霾,还他们一个干爽、自信的童年和青春!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邮箱进行删除)

文图:儿童发育行为科七病区 魏亚敏

审稿:宋春兰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