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正确的服药方式,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6-02-19  发布者: 党委宣传统战部    8
分享到:

药学部   任艳丽

  口服药是治疗疾病首选给药方式,现在药品的剂型非常多,有口服液、胶囊、片剂、颗粒剂、糖浆剂、缓释剂等等。作为患者你了解服用药的方法正确方式吗?日常工作中常见的患者误区有以下几种:

误区1:担心胶囊有毒,就将所有胶囊的药物打开服药

前期由于毒胶囊的事件传播,现在许多人觉得把胶囊打开服药是一种健康安全的做法。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专业知识点解析:胶囊是药物的一种剂型,在胃肠液中分散快、吸收好,还可以保护药物免受湿气和氧化作用。此外,有些药物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作用,有的药品口感不好,有的进入口腔容易被唾液分解。只有装入胶囊,才能保护药性不被破坏,也保护食道和呼吸道。

误区2 :有些药片较大,就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服用很多家长认为药片过大,就把药片弄碎了用水溶解后给小孩子吃;还有很多年轻人把药片掰碎,然后用水服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专业知识点解析: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服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掰碎后没有肠溶衣的保护药物无法安全抵达肠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将药物用水溶解后再服用也有同样的不良影响,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药物说明书上注明此用法,否则不宜这么做。

误区3:喝糖浆/合剂直接就对着瓶口喝药

很多年轻人为了省时间,也不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认真的去测量应该喝的糖浆剂量,就直接对着瓶口喝药,认为简单快捷,喝多或者少都无大碍。这种想法很显然是错误的。

专业知识点解析:这样喝药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要么达不到药效,要么服用过量增大副作用。

误区4:不管什么药物,都用热水服用

老人一般认为,吃什么药都应该用热水送服,这样会更加加速药物在身体里吸收的速度。这种陈旧的思想固然也是错误的。

专业知识点解析:有6类常见药物,用热水服用就会失效:

(1)助消化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2)维生素类。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3)止咳糖浆类。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4)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5)含活性菌类。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6)清热类中成药。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药师建议:服用口服药品一定遵从医嘱或药师的用药交代,在家里口服药品一定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一是药品说明书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有法律效应,二则经过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对安全合理用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