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小儿脑瘫治疗中家长态度很重要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受孕到婴幼儿期所有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脑瘫患儿不仅在运动方面,而且在感知觉与外界沟通能力等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而此病若能及时发现,及早干预治疗,预后基本理想。
在小儿脑瘫的治疗过程中,家长态度正确与否,关系将孩子将来能否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以及病情能否得到极好的控制及好转,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康复训练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小儿脑瘫患者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在正规医院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由专业康复师来指导患儿进行包括抬头、翻身、坐起、站立、行走能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言语训练、智力认知能力训练等。同时,患儿家长也需要积极认真地学习相关康复训练的要点,掌握最基本的手法。这样,在住院治疗期间,家长的辅助训练能有效地巩固并延伸患儿的治疗效果;当患儿的病情发展到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后期康复时,家长也能在家中为他们进行各种家庭康复。
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家长如何正确地抱起脑瘫儿
脑瘫患儿行走大多较晚,在这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抱着,因患儿大多头部及躯干控制能力差,有不正常的姿势及体位,正确地抱法不仅省力,而且可以帮助纠正姿势,预防畸形。因脑瘫儿症状不一,所以抱法也不一样。
1、痉挛型:患儿母亲一手托住孩子的臀部,一手扶住孩子的肩臂部面对面把孩子双臂伸开,分放在母亲的两侧肩膀上,两腿分开分放在母亲两侧髋部或一侧髋部前后。
2、弛缓型:母亲把孩子面部朝前方抱着,一手从腋下穿过,将孩子的身体扶直,另一手托住臀部,可以通过患儿身体的上下移动来诱导其伸出上肢。
3、手足徐动型:与痉挛型患儿抱法有很大不同,其要点:将孩子抱好后,面部朝前方。把双手合在一起,双腿靠拢膝关节和髋关节,同时屈曲后尽量靠近胸部。
4、有角弓反张的患儿其抱法也很重要,先让孩子放松,头屈曲,双手将孩子上肢前屈置于小腿处,将双腿向胸前靠拢,小孩呈“球形”被抱在怀中,也可将一床单的两头吊起来,如吊床一样,将孩子放入呈仰卧位,此时孩子呈头脚高臀部低的弧型姿势,简单易行。
脑瘫儿应维持怎样的睡眠姿势
正常儿睡眠姿势是随意的,可以自由摆放体位。而脑瘫儿不宜长期呈仰卧位姿势,头部要是不能保持正中位,会影响到全身运动及姿势能否对称,若时间久了会导致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姿势异常等。
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姿势,有交叉步的患儿可以在两腿之间放一棉枕。
这一姿势有利于两手放于胸前,也有利于全身肌肉放松,改善肌紧张;迟缓型患儿应保持仰卧位,较严重的应在两肩下各放一棉垫,两腿放平两脚与床面呈90度,两膝关节下也要各放一小棉垫,来预防肩关节脱位,膝过伸,双下肢外展外旋;对于角弓反张的患儿除侧卧位,高枕平躺位可选择外,也可把患儿放在特制吊床内,使患儿躯干四肢过度伸展以改善角弓反张姿势。
脑瘫儿如何正常地进食
脑瘫患儿大多口部周围肌张力不正常,吸吮、咀嚼、吞咽等基本动作困难。无论哪一型的脑瘫,其进食体位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要选择能抑制全身肌张力升高,避免出现不自主运动的姿势。若患儿头部及躯干控制能力差时,可抱着患儿进食此时患儿处于半坐位,头微同前屈曲,双手在前,进食较容易。
年龄较大的患儿,可用三角椅。若患儿全身肌张力较高,全身呈屈曲状态的病儿,可采用俯卧位进食这时床的倾斜度一般45度为宜,双上肢尽量前伸,双下肢摆自然伸直位。
总之,不主张采用仰卧位进食,因为容易噎着,甚或呛在气管里或吸进肺部。避免患儿头部后倾,这样食物难以咽下,而且易引起窒息。
其实日常生活动作种类繁多,如姿势转换、洗漱、穿脱衣服、大小便护理等,虽然这些动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脑性瘫痪患儿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给患儿恢复这些功能除接受治疗以外家庭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先练好一个小动作,循序渐进,再把小动作连贯起来,脑瘫儿很快就能走向康复!
康复训练能自己在家完成吗?
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可以自己在家完成吗?可以吗?可以吗?
回答是 当然可以!
但是一定要在儿童康复治疗师团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下谨慎规范地完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专门给全国脑瘫患者,脑瘫儿童提供专业的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指导,我们会按照病患的病情或康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病患家属,这样更有利于增进亲子沟通,更有利于促进患儿训练的积极性。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