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丨"吃啥补啥”是真的吗?——伤口愈合的饮食误区
“医生,我摔伤了骨头,是不是得多喝骨头汤?”
“护士,我脸上缝了针,吃了酱油会不会留疤?”
“老人家手术了,听说吃羊肉、海鲜是‘发物’,不能碰?”
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听到病人和家属这样的疑问,就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关于伤口愈合和饮食的那些事儿,帮您扫清常见的康复误区。
误区一:“吃啥补啥”,以形补形?

这是流传最广、也是最根深蒂固的误区。
多喝骨头汤,能补骨头?
骨头汤确实味道鲜美,但它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嘌呤和少量的含氮浸出物。对于促进骨折愈合至关重要的钙质,其实很难溶解到汤里。一碗牛奶的含钙量,远高于一大锅骨头汤。想靠喝汤来补钙,可能骨头没长好,血脂先上去了。
吃猪脑,能补脑?吃血豆腐,能补血?
猪脑胆固醇含量极高,现代人普遍营养充足,无需额外“以形补形”。而动物血(血豆腐)确实富含易于吸收的血红素铁,对于缺铁性贫血有较好的补充作用,这算是“吃啥补啥”里少数有科学依据的例子。但前提是,您确实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吃啥补啥”更多是一种朴素的经验之谈,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身体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需要的是均衡、全面的营养,而不是某种单一食物。
误区二:有伤口不能吃“发物”?

“发物”是中医里的一个概念,通常指容易诱发旧病、或加重病情的食物,如海鲜、牛羊肉、辛辣食物等。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我们需要更精确地理解:
1. 过敏才是“元凶”:鱼、虾、蟹等海鲜以及芒果、花生等,是常见的过敏原。如果本身是过敏体质,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引发皮疹、瘙痒。如果正在伤口愈合期,搔抓伤口会导致感染和愈合不良。所以,问题的核心是“过敏”,而不是食物本身“发”。
2. 辛辣刺激食物:辣椒、生姜、大蒜等,可能会引起血管扩张,对于某些炎性伤口,可能加重局部红肿、瘙痒的感觉。但对于普通人,少量食用通常问题不大。
3. 牛羊肉等高蛋白食物:这些其实是伤口愈合最需要的“优质原料”!除非您有明确的过敏史,否则在康复期适量摄入,对合成新的组织非常有帮助。
伤口愈合期,真正需要“忌口”的是什么?
比起模糊的“发物”,以下几类才是伤口愈合的“隐形杀手”:

1. 高糖食物和甜饮料:蛋糕、奶茶、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血糖升高。高血糖环境是细菌滋生的“温床”,会显著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抑制白细胞的功能,降低免疫力。
2. 大量酒精:酒精会扩张血管,可能加剧伤口部位的肿胀和渗出;同时会抑制免疫系统,影响蛋白质合成,直接拖慢愈合进程。
3. 过度油腻和煎炸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让伤口恢复得更慢,甚至更容易留下疤痕。
4. 烟草(包括二手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流向伤口的血液和氧气,使修复细胞“饿死”、“憋死”,这是导致伤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明确危险因素。
那么,伤口愈合到底该吃什么?记住这四个关键词!
想让伤口好得快,您的餐桌应该是这样的:
优质蛋白(建筑的“砖石”):
鸡蛋、牛奶、瘦肉、鱼肉、豆制品是核心。蛋白质是制造新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绝对主力,没有它,伤口无法长拢。
维生素C(粘合的“水泥”):
新鲜蔬果是VC的宝库,如橙子、猕猴桃、草莓、青椒、西兰花。V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血管强度,是伤口愈合的加速器。
锌元素(工程的“催化剂”):
坚果、瘦红肉、海产品(如贝类)、全谷物中富含锌。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对细胞分裂和生长至关重要。
维生素A(皮肤的“修复师”):
动物肝脏、蛋黄、胡萝卜、南瓜、深绿色叶菜。维A有助于上皮细胞的形成,保持皮肤黏膜的健康。

关于“吃酱油会留疤”的终极解答
请放心,这完全是一个谣言!
疤痕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伤口深度、有无感染、个人体质(是否为疤痕体质)以及缝合技术。皮肤的颜色由黑色素决定,而酱油中的色素在消化道就被分解了,根本不会跑到伤口去“染色”。伤口愈合期间局部皮肤颜色变深,是炎症后的正常色素沉着,与食物颜色无关。

总结一下:
伤口愈合,请告别“吃啥补啥”的老观念,也无需对“发物”过度紧张。真正需要做的,是远离烟酒、控制糖油,并为身体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均衡营养。
科学饮食,加上遵医嘱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好好休息,才是促进康复最快、最有效的“金钥匙”!
文图:重症医学科 尚丽丽
审稿:重症医学科 张凯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