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丨“秋意浓,情易动”——秋季抑郁与用药
处暑已过,暑气渐消
天地间的热烈褪去
凉意开始弥漫

“秋”,在古人笔下,总带着几分复杂的情绪。有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欢欣鼓舞,也有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的清冷孤寂。
这正是秋的双面性——一半丰收喜悦,一半离绪清愁。当气候由热转凉,日照渐短,昼夜温差拉大,人的生理与情绪也随之微妙变化。

中医谓“秋气通于肺,悲忧易伤之”
现代医学则发现:季节更替、光照减少、褪黑素分泌改变,都可能引发情绪低落、睡眠紊乱与兴趣减退等现象。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秋季抑郁”。
它不是文人的“多愁善感”
而是一种真实存在、需要理解与调理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何谓“秋季抑郁”?——当情绪也随季节而凉
“秋季抑郁”,并非矫情的多愁,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身心反应。
它在医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诺曼·罗森塔尔于1984年提出[1],其特点是——情绪随季节变化而周期性起伏:
多在秋冬发作,至春夏缓解。
患者常表现为: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睡眠时间延长却仍觉疲惫;
食欲增强、偏爱甜食;
体重上升、行动迟缓。
总的来说!!!
就是日照时间减少可能会扰乱人体内的生物钟,导致抑郁情绪。此外,阳光的减少会影响脑内激素与神经递质的水平,尤其是褪黑激素和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
季节的变化会破坏体内褪黑激素水平的平衡,而褪黑激素对睡眠模式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5-羟色胺是一种影响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它的下降可能是导致季节性抑郁的原因之一。

哪些人更容易陷入“秋季抑郁”?
“秋季抑郁”并非无迹可寻,它往往悄然光顾某些特定人群。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多具备以下特点:
❶ 情绪敏感、内向少言者
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情绪或容易陷入自我思虑的人,更容易在光照减少、气候转凉时出现情绪低落。长期压抑的心理感受,使他们对季节性变化尤为敏感。
❷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职场人群
节奏快、压力大、休息少,是“秋季抑郁”的温床。加班熬夜、久坐少动、缺乏户外活动,会使机体昼夜节律紊乱,神经递质分泌受抑,情绪调节能力下降。
❸ 生理阶段特殊的女性与老年人
更年期女性、孕产妇及老年人因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易出现情绪不稳、睡眠紊乱,对环境和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是“秋季抑郁”的易感人群。
❹ 近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者
如亲人离世、工作变动、人际矛盾、疾病诊断等若未及时疏解,心理应激会长期存在,秋季气候变化成为诱发情绪失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❺ 久居室内、缺乏运动的脑力劳动者
常年缺乏阳光照射,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多,血清素水平下降,昼夜节律被打乱。尤其是体质偏寒、易倦怠、畏冷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秋令情绪低落综合征”。
总的来说,“秋季抑郁”并非脆弱,而是身心在光照与温度骤变中的一种失衡反应。

药师教你4招对抗“悲秋”
❶ 抓住阳光,为情绪“充电”
阳光,是最天然的“情绪处方”。
每天上午晒太阳10~20分钟,最好选择9~10点之间的柔和阳光,既能避免紫外线伤害,又能有效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这正是让我们心情愉悦、精神振奋的“快乐递质”。
无需刻意外出,阳台、窗边、校园操场、医院天井……都是补光好地方。晒时闭目深呼吸,让光线透过眼睑,温柔地唤醒你的情绪能量。
❷ 吃对食物,为心情“加分”
饮食,是情绪调节的隐形药方。
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燕麦、瘦肉、香蕉、鸡蛋)能帮助神经系统平稳运作;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金枪鱼)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减少焦虑,改善抑郁症状。
相反,高糖、高油、高盐食物虽能短暂带来“愉悦假象”,但血糖快速波动会让情绪更易低落。
秋天的好心情,从均衡一餐开始。
❸ 动起来,让坏情绪“散热”
运动,是对抗抑郁最经济也最有效的“药物”。
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瑜伽、跳舞),能让大脑释放内啡肽(Endorphin)——这是一种天然“快乐激素”,能稳定情绪、缓解压力。秋高气爽,最宜户外散步,在落叶间漫步、呼吸清凉空气,也是一种温柔的自我疗愈。
❹ 调作息,让身心“归于平衡”
秋季养生之道在“收”,作息亦宜早睡早起。
建议23点前入睡,保持7~8小时睡眠,让生物钟与日照节律重新同步。睡前一小时放下手机,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让夜色不再是焦虑的放大镜,而是温柔的修复时光。

当情绪低落已非一时——药物治疗何时登场?
若经过规律作息、充足光照、合理膳食与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后,情绪依旧长时间无法改善,甚至出现明显的兴趣丧失、自我否定或消极念头,就不再是单纯的“情绪低落”,而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
此时,药物治疗可能成为必要的“助力之手”。
❶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代表药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延长神经突触间**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的作用时间,让大脑中“快乐信号”更容易传递,从而缓解情绪低落、焦虑与失眠等症状。
❷ 用药须知
循序渐进:SSRIs 需从小剂量起始,遵医嘱缓慢调整剂量,不可自行增减。
疗效递进:通常在2~4周逐渐显效,部分患者可能需更长时间才能体会到改善。
依从性关键:抗抑郁药并非“立竿见影”的情绪药,更像是一场缓慢的神经修复过程,必须按医嘱足疗程服用。
不良反应:常见的初期反应包括轻度恶心、头晕、胃部不适或睡眠改变,多数可随着身体适应而缓解。若出现明显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或药师沟通,切勿擅自停药。
❸ 药师温馨提示
抗抑郁药的安全性较高,但其调节的是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精准用药、科学监测尤为关键。
药师可帮助患者了解药物代谢特点、潜在相互作用及服药时间优化等,用药期还应避免饮酒、过量咖啡因及随意合并其他中枢作用药物。

情绪低谷并不可怕,科学用药,理性守护,让“药”不只是药,更是一场与心灵共修的疗愈。
文图:药学部 张家宁、刘青蓝
审稿:任艳丽、孙楠、杨文辉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