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发热、扁桃体肿大及淋巴结肿大,原来是得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布时间:2024-02-28  发布者: 健康教育科    4397
分享到:



前不久,2岁6月毛毛突然出现发热、扁桃体II度肿大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家属慕名来感染性疾病科赵会茹主任门诊,查血常规示WBC26.19×109/L,N25.0%,L59.0%,Hb116g/L,PLT207×109/L,CRP<8mg/L,异性淋巴细胞9%,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可能,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EB病毒感染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抗病毒治疗等治疗,毛毛未再发热、扁桃体及淋巴结逐渐缩小,复查实验室指标较前下降,1周后出院。

图1和图2 宝宝这是怎么了?



1.那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呢?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原发性EB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主要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典型外周血特征为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加。IM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发生如上气道梗阻、脑炎、脑膜炎、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少数可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2.传播途径有哪些呢?


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EB病毒感染主要经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过血液传播。

图3和图4 温馨的背后可能暗藏隐患



3.临床特点是是什么呢?


3.临床特点是是什么呢?

(1)90%-100%的病例有发热,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幼儿可不明显;
(2)约50%患儿的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上腭有淤点;
(3)80%-95%的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
(4)脾脏肿大发生率为35%~50%;
(5)肝脏肿大发生率45%-70%;
(6)15%-25%的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7)皮疹出现率15%~20%,表现多样,可为红斑、荨麻疹、斑丘疹或丘疹等。


4.诊断标准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和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中任意1项,确诊病例需满足临床表现中任意3项及原发性EBV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中任意1项诊断 IM 时。



5.鉴别诊断


注意与单纯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 型、巨细胞病毒、腺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风疹、HIV-1、弓形虫及某些药物(对氨水杨酸、异烟肼等)所致的淋巴细胞症状相鉴别。


6.并发症:

重症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炎或周围神经炎,急性期,心肌炎、心包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少见并发症: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及血小板减少等。

少见但极严重并发症:脾破裂。


7.预后


IM为自限性疾病,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其病死率约为1%,多由严重的并发症所致。


8.怎么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呢?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无可靠的预防疫苗,仍需要靠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病毒入侵。
(2)建议大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行为。
(3)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受凉、感冒,避免至人群较多的地方,对于儿童应尽量避免被亲吻等密切接触。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21,59(11):905-911

END

(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投稿邮箱zdsfyjkjyk@126.com)


文图:感染性疾病科 关俊

审稿:赵会茹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