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蜈蚣、水蛭的性能、应用、禁忌、中毒及解救
一、蜈蚣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白秃,痔漏,烫伤。
【炮制】支竹片,洗净,去头足,微火焙黄,剪段。
【性味】辛,温;有毒。
【用法用量】3~5g。
【注意】孕妇禁用。
【药用特点与中毒机制】蜈蚣性味辛温,有毒,含组胺、溶血蛋白质、蚁酸、酪氨酸、亮氨酸、胆甾醇、脂肪油。此外,其外皮含有硫键的蛋白质及羟基赖氨酸。有息风解痉、散结、解毒、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小儿惊风、惊痫抽搐、破伤风、口眼写斜、淋巴结核、肿毒疮疡等。1.5~4.5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孕妇忌服。超量中毒有溶血作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少量能兴奋心肌,大量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等。近年来,应用其治疗肝炎、肿瘤有一定效果。
【中毒症状】常用量有时可出现头晕、头涨、颜面潮红。中毒潜伏期为0.5~4h,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溶血者可见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
【解救方法】
1.用2%~3%碳酸氢钠溶液洗胃,然后服药用炭或通用解毒药,以吸附毒素。2.静脉输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溶液。并加入维生素C等。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可将氢化可的松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3.酌情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另外可肌内注射异丙嗪等抗组胺药物。4.呼吸困难时可选用尼可刹米等呼吸中枢兴奋药。其他对症治疗5.茶叶适量,泡水频服。桑叶适量煎汤服。6.凤尾草120g,金银花90g,甘草60g,加水1000ml,煎至250ml,1次灌服,每日2剂。7.脉搏缓慢,呼吸困难时,用人参(先煎)9g.附子12g,五味子9g,甘草9g,水煎2次,合在一起,2次服完,每次间隔4h,连续服2~4剂。
二、水蛭
【别名】蚂蝗、马鳖、肉钻子
【来源】本品为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蚂蟥: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长4~10cm,宽0.5~2cm。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平坦,棕黄色。两侧棕黄色,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状。气微腥。
水蛭: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长2~5cm,宽0.2~0.3cm。
柳叶蚂蟥:狭长而扁,长5~12cm,宽0.1~0.5cm。
【炮制】水蛭:洗净,切段,干燥。
烫水蛭:取净水蛭段,照烫法用滑石粉烫至微鼓起。
【性味】咸、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通经。
【用法用量】1.5~3g。
【注意】孕妇及无瘀血者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毒性反应】
轻微鼻出血或咯血,子宫出血,严重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肠出血,剧烈腹痛,尿血,昏迷等。妊娠期妇女服用可引起流产。
【作用机制】
新鲜水蛭的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名水蛭素属于多肽,由于其分子组成中没有色氨酸和精氨酸,故有抗凝血作用,因而水蛭刺人后有流血不止现象。但在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破坏。此外,水蛭唾液腺还分泌组织胺样物质、肝素、抗血栓素等,对水蛭素有协同作用。但水蛭中毒机理仍未阐明,其致死原因是呼吸和循环衰竭。(1)一般水蛭叮咬时用盐水或醋冲洗水蛭,或在水蛭身上撒盐,使其身体缩小,放松吸盘。禁用手拉水蛭,以防将其拉断,吸盘留在皮肤内,引起继发感染。被子水蛭咬伤处涂紫药水。出血不止者,局部压管止积压或应用止血剂,并用灭菌凡林沙条填塞。口服或外用抗生素,防止感染。(2)内服中毒早期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导泻,再服通用解毒剂,或药用炭末等,保护胃粘膜并阻止毒物的吸收。口服维生素 B 、 C 。(3)对症治疗:1)出血时,肌内注射或口服维生素 K 或安络血。2)发生昏迷、休克时,静脉输液输血,加用强心药如西地兰等。(4)中药治疗:1)绿豆15g,甘草30g,水煎服;万年青9g,半边莲6g,水煎服。2)有剧烈腹痛时服用云南白药1g,每日3次。3)子宫大量出血时,可肌内注射牛西西针剂2ml,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