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联合使用降压药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药学部 任艳丽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控呈现“三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血压达标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心血管专家指出,要提高血压达标率,在用药方式上应该注意,单一药物治疗的达标率只有40%-60%,而联合用药则可使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1.单药治疗存在诸多“短板”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患者众多,导致知晓率低。很多患者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才到医院就诊。有些患者甚至到脏器出现问题后,才发现自己罹患高血压已很长时间,但此时治疗难度已经很大。
原发性高血压一旦确诊,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因而要求长期坚持、终生服药治疗。临床结果证实,单用一种药物降压一般仅可控制患者的血压比例低于40%。单药降压效果较差,是因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和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血液因素和心血管因素等,且每个患者发病机制也各有不同。而大多数降压药物往往只针对某一项发病机制起作用,对于其他发病机制则没有治疗效果。
2.联合用药是必然的趋势
心血管疾病临床证据表明,优化的高血压治疗方案可增加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同时联合用药是高血压治疗不可阻挡的趋势。
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故目前的治疗需要多途径阻断,这是联合治疗的理论基础。联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可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从而实现持续控制血压,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联合用药可使80%以上患者的血压达标。小剂量的联合用药能减少单一药物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使用还可以起到保护脏器的作用,减少或延缓靶器官损害,最终结果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有5类,分别是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联合方式有: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联合,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利尿剂和ACEI或ARB联合,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联合,钙拮抗剂和利尿剂联合等。不同疾病特点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联合用药方式。
临床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不能仅靠药物,也要重视非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方式不仅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还能加强降压药物的效果。如低盐饮食,戒酒、戒烟,减肥等。胡大一教授说,如果体重不降、饮食不管、运动不做,控制高血压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