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腺癌患者到成为母亲:我的助孕重生之路

确诊乳腺癌的那年,我不到28岁,距离婚礼只剩两个月。当医生说出“恶性肿瘤”四个字时,我仿佛听见头顶雷声轰鸣,全世界的雨都倾盆而下。
手术、化疗、放疗接踵而至,而医生的一句“化疗可能损伤卵巢功能”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疾病夺走的不仅是健康,还有我成为母亲的可能。
年轻的倔强让我故作轻松:“那我不是有机会做试管生双胞胎呢?”可现实远比想象复杂。
在2018年,生育力保存尚且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卵巢组织冷冻面临的伦理和物价的问题、胚胎冷冻面临的促排风险和收益问题,当时我的病情刻不容缓,而这些太多不确定的问题让我们退却了,最终,我们选择先全力治疗,将生育计划暂时搁置。
此后是漫长的内分泌治疗,四年慢慢过去,生活逐渐平静,但身体里那个微弱的呼唤越来越清晰:“我想要一个孩子”。
于是,我们又开启了新一轮检查,完成例行的复查。
就在我们鼓起勇气重启生育计划时,却在基因检测中遭遇重击:我携带BRCA1突变,BRCA1又称为乳腺癌1号基因,顾名思义,是与乳腺癌直接相关的基因突变,是发生在17号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的突变,也就是说我的后代有50%概率遗传,那天窗外大雪纷飞,刚燃起一点希望小火苗的心再次被冰封。难道命运连一丝缝隙都不肯留给我们?
转机出现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MDT(多学科会诊)会诊室。
郑大三附院生殖健康医院院长管一春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立刻组织了MDT,来自遗传学、生殖医学、乳腺科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专家共同讨论了我的情况。
经过严谨评估,专家组给出关键结论: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M)技术,可以筛选出不携带突变的健康胚胎,从而阻断致病基因遗传下一代。

希望重新燃起,但挑战才刚开始。检查过程中发现我胰岛素抵抗,并且体重也超标,让我不得不先减肥、吃药;促排期间,每日都要打针吃药。但幸运的是,我们获得了10枚囊胚,我们决定先检测6个囊胚,最终经过PGT筛选,其中2枚是“完美胚胎”——不携带基因突变的整倍体囊胚。
移植后第七天,我在洗手间颤抖着举起验孕棒,看到那条浅浅的阳性时,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说,同时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份希望。
此后的孕期,每一次产检都像闯关,在孕40周的当天我们顺利地迎来了健康宝宝的出生,在手术台上听到宝宝哭声的那一刹那,很奇怪,这一刻我并没有想象中激动得热泪盈眶,而是有一种坦然的笃定,在和所谓“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我们似乎将“幻想”变成了幸福的现实。那一刻,所有的针药、焦虑、等待都化成了无声的告白:“欢迎你,我的孩子。谢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最后,特别感谢郑大三附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赵鑫、副院长郭晓丽、生殖健康医院院长管一春、副院长李嘉恒,在百忙之中专程来看望我和宝宝,真的让我特别感动。感谢生殖健康医院的医护人员,你们用专业和仁心,让我战胜了疾病,还圆了母亲梦。这份恩情,我们全家都会永远记在心里,你们是真正的生命守护者!

在中国, 目前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线性显著增加。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虽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上升,但是放化疗药物可能对卵巢等生殖器官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降低患者的生育能力。乳腺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也成了亟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2023年最新的乳腺癌生育力保存指南中推荐当发现乳腺癌时,医患双方应尽早沟通生育力保存问题,生育力保存管理的起点为乳腺癌确诊时,育龄期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存应在肿瘤治疗开始前进行。
目前乳腺癌患者生育力保存的方式:胚胎冷冻保存、卵子冷冻保存、卵巢组织冷冻保存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MDT目前是现代医疗广为推崇的诊疗模式,其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出真正的个性化方案,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为患者带来1+1>2的诊疗效果,不仅有效提高诊疗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而且实现了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
郑大三附院生殖健康医院将继续通过MDT为需要生育力保存的患者量身定做治疗方案,一站式解决生育难题,为您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 投稿邮箱zdsfy@126.com)
文字整理:生殖健康医院 贾琪
审稿专家:李嘉恒
编辑:冀冰冰 罗航
责编:张利民
审核:华小亚
微信改版啦
为了不错过我们的推送
大家记得把 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设为星标”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