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医工融智启新程 中外专家共探研——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医工结合交流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25  发布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0
分享到:

7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河南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东院区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学术会议——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医工结合交流会第一次会议在此顺利召开。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Francisco Javier Saiz Rodríguez教授、Yiyao Ye Lin教授,奥克兰大学Alys Clark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郝冬梅教授、张松教授、朱美霞教授、高孟娣博士等嘉宾受邀出席。郑大三附院东院区执行院长任琛琛、孕产保健部部长李根霞、产科综合病区主任刘月华教授、孟献荣教授、杨春丽教授等院方代表参与了此次交流。

热情欢迎,共启交流序幕

会议伊始,任琛琛代表郑大三附院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她向嘉宾们详细介绍了医院的发展历程、特色专科、医疗资源以及近年来在孕产保健、产科诊疗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任琛琛院长表示,医工结合是当下医疗领域科研发展的重要趋势,能够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郑大三附院一直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合作。此次与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们交流,正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期待通过此次会议碰撞出智慧火花,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精彩讲座,共探医工融合前沿

随后,6位教授依次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分享了电生理信号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

Francisco Javier Saiz Rodríguez教授从计算医学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数字孪生心脏(Digital Twin Heart, DTH)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心血管医学中的革命性意义。他指出,DTH通过整合多尺度生物物理模型与临床数据,能实现对心脏功能的动态模拟与病理机制的定量解析,为精准医疗提供新范式,同时也揭示了当前技术面临的算力瓶颈与临床验证不足等挑战。 

Yiyao Ye Lin教授则聚焦子宫肌电信号(EHG)在妊娠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及多尺度子宫建模研究。其研究通过开发EHG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了早产风险分级、产程监测预测等关键临床功能,还构建了多尺度计算框架,为妊娠管理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技术路径。

Alys Clark教授介绍了基于计算生物工程学的创新研究工具,该工具整合临床人类数据与临床前动物模型的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了能多尺度表征子宫及其脉管系统解剖结构与功能特性的计算模型,为解析子宫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新范式。

郝冬梅教授分享了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团队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电生理信号技术领域的成果。团队开发的妊娠期高血压监测系统通过产学研转化取得显著临床效益,在子宫肌电信号研究、胎儿监护等领域也实现了技术突破,充分体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价值。

张松教授重点探讨了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产科的前沿应用,深入分析动态血流参数与血管弹性模量的耦合关系,介绍的基于多参数智能算法的妊娠期高血压监测系统,为产科危重症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高孟娣博士阐述了智能医学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创新应用,围绕弱监督条件下的医学图像智能分析、人机协同诊断等方向展开,其在子宫肌电信号特征识别和胎盘植入性疾病多模态影像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从算法创新到临床转化的完整技术链条。

各位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引发了在场人员的热烈讨论,大家就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实地参观,直观感受医院实力

讲座结束后,在产科综合病区主任刘月华的带领下,嘉宾们先后参观了产科住院病房、家庭式病房以及超声科。嘉宾们详细了解了医院的住院环境、诊疗服务模式以及针对孕产妇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家庭式病房温馨舒适的布置、齐全的生活设施,让嘉宾们感受到了医院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在超声科,嘉宾们参观了先进的超声设备,了解了医院在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筛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流程。通过实地察看和互动交流,嘉宾们对郑大三附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诊疗环境以及在孕产保健领域的实力有了更直观、全面的认识。

此次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医工结合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医院与高校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学术讲座和实地参观,不仅促进了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也让外界更深入地了解了郑大三附院的发展情况。相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未来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肌电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保障母婴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作出更大贡献。


文图:刘月华 马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