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东西呛进气管怎么办?学会这几种急救方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时可出现危及患者生命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发生于儿童,尤其以1~3岁多见。
01
什么是气管异物呢?
任何物品进入气管内,均称为气管异物。通常是幼儿在进食期间打闹、哭笑、戏弄,异物随吸气而入气管、支气管,成人偶见。也可见于昏迷病人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及拔牙时误将牙齿吸入气管者等。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
02
气管异物发生的原因
因为幼儿喜欢将带壳的花生米、松子、瓜子、糖果等各种食物及细小玩具放入口中,在哭、笑、玩闹、摔倒时,极易将异物吸入气道。
03
识别方法
气道异物不完全梗阻时:患者首先出现剧烈呛咳,而后症状有所缓解,如果病人呼吸尚好,但需要家人守护病人身边,注意观察病情,同时要快速送往医院,明确诊断,以防异物移位窒息,危及生命。
气道异物完全梗阻时:立即造成幼儿窒息,呼吸完全不能进行,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这时急需父母老师或其他在场的人,就地予以有效的抢救。
04
婴幼儿气管异物窒息急救法
步骤一:
背部拍击法:适用于意识清醒的婴幼儿发生呼吸道阻塞时,须将患儿面朝下,头部低于身体,放在救护者的前臂上,再将前臂支撑在大腿上方,用同一只手支撑患儿的头、颈及胸部,用另一只手拍击患儿两肩胛骨之间的背部,以倾斜向下的力,反复拍打患儿5次,使其吐出异物。
步骤二:
胸部手指猛击法,可将患儿翻转过来,面朝上,放在大腿上,托住其背部,头部低于身体,用食指和中指猛压其下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一横指处)。反复进行拍背和胸部压挤,直至异物排出。如情况严重,要立即送往医院。
05
儿童及成人气管异物窒息急救法
一、立位腹部冲击法。
适应人群:三岁以上意识清楚的患者。
方法:取立位,急救者站在患者背后,让患者弯腰头部前倾,以双臂环绕其腰,一手握拳,使拇指倒顶住其腹部正中线肚脐略向上方,远离剑突尖。另一手紧握此拳以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将拳头压向患者腹部,连续6-10次,以造成人工咳嗽,驱出异物,每次冲击应是独立、有力的动作,注意施力方向,防止胸部和腹内脏器损伤。
二、 对于昏迷的患儿,若幼儿已经失去意识,应立刻拨打 120 急 救电话,同时检查患儿是否发生气道梗阻。具体方法是,对患儿进行2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观察胸壁起伏情况。如果胸壁上下起伏,说明气道通畅,昏迷可能是其他疾病、外伤引起的,否则说明患儿发生了气道梗阻。施救者可应用上述方法对患儿进行抢救,并进行人工呼吸。
三、卧位腹部冲击法。
适用人群:意识不清的患者,也可用于抢救者身体矮小,不能环抱住清醒者的腰部时及溺水患者的救治 。
方法:平卧,抢救者面对病人,骑跨在病人的髋部;一手置于另一手上,将下面一手的掌跟放在胸廓下脐上的腹部,用身体重量,快速冲击病人的腹部,直至异物排出。对于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严重伤病者,异物排出,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四、较大的儿童及成人可进行自救。
自救腹部冲击法:一手握拳头,另一只手抓住该手,快速冲击腹部;或用圆角或椅背快速挤压腹部。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钝角物件都可以用来挤压腹部,使阻塞物排出。
重要提示
对低幼儿童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很可能由于施救者用力过大,导致患儿发生肋骨骨折、腹部内脏破裂等并发症。因此,若情况不紧急,患儿呼吸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可尽快带其就医。
无论现场急救是否成功,异物是否排出,家长均应立刻带患儿到医院进行诊疗,一是检查患儿是否将异物全部排出,二是明确异物气道梗阻是否对组织器官造成危害。
06
气管异物的预防
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最为危险的急症之一,抢救不及时会致患儿死亡。家长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注意预防幼儿气管异物的发生。
为宝宝购买玩具时, 要查看是否适合宝宝的年龄。在外包装上,一般有详细的说明,如果里面有小零件、幼儿可能吸入或吞下的物品,都不适合作为玩具。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要细嚼慢咽,在进餐时不要说话、大笑、跑跳,不要训斥宝宝。吃东西一定要有人看护 ,并要看着宝宝咽下去。睡觉前,口中不要含着食物入睡。
家中宝宝能触及的地方,不要放细小物品,如扣子、钱币、小球等。叮嘱宝宝不要口中含着东西跑。
宝宝吃果冻、花生、瓜子、葡萄、米花、水果糖等食品时,要格外小心,尽量不要让宝宝吸入口中,要用勺子放入口中。果冻进入气管后极易随气管变形,完全堵住呼吸道,因此最好不要给小宝宝吃。
孩子服药片时要将药片研细再服,孩子哭闹时不要硬塞,以免吸入气管发生危险。
孩子换牙时,要让孩子及时将掉落的牙齿吐出。
发现异物进入气管,家长绝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应该争分夺秒,立即送幼儿到医院治疗。家长必须认识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万万不可贻误时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文图:耳鼻咽喉科 钱晓明 张军辉 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