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育儿课堂丨宝宝踮脚尖您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25-10-24  发布者: 健康教育科    12
分享到:

宝宝踮脚尖可能是正常发育阶段的生理现象,“但”也可能与某些病理因素有关,需要结合具体表现和持续的时间综合判断,不容小视。

一、生理性原因(无需过度担心)

1. 学步期探索行为

宝宝在刚学走路时(通常1-2岁),因平衡能力不足或模仿他人,可能短暂踮脚行走。这种现象多在2-3个月内自然消失,期间可通过赤足行走、选择软底学步鞋帮助建立正常步态。

2. 肌肉力量不足

婴幼儿下肢肌肉(尤其是足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完善时,可能出现踮脚现象。随着运动量增加和年龄增长(通常2岁后),多数会自行改善。

3. 习惯性姿势或模仿

宝宝可能因好奇模仿他人动作,或对某些鞋子不适(如鞋底过硬、尺寸不合)而踮脚。家长可通过引导纠正,避免使用学步车。

二、需警惕的病理性原因

1. 跟腱紧张或肌张力异常

表现为持续脚尖着地、被动拉伸踝关节时有阻力,可能伴随小腿三头肌张力增高。需来院通过康复训练(如足背屈牵拉、斜坡站立)等等所改善。

2. 神经系统问题

若踮脚尖持续超过6个月,且伴有其他异常(如肌张力异常、反射亢进、运动发育迟缓),需及时就医排查脑性瘫痪、脊髓病变等。脑瘫患儿可能在9个月时仍无法独坐,需结合出生史综合评估。

3. 其他疾病因素

遗传性运动障碍:如家族中有类似病史需注意。  

感觉统合失调:可能伴随触觉敏感或平衡障碍。  

先天性足部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跟腱短缩等。

三、家长应对建议

观察记录:注意踮脚频率、是否伴随其他异常(如跌倒频繁、拒绝站立)。  

促进自然发育:多让宝宝赤足在安全地面活动,增强足底感知;避免过早强迫站立。  

及时“就医”指征:若宝宝18个月后仍频繁踮脚,或存在运动里程碑延(如独走晚于15个月),建议儿童康复医学科评估。

多数情况下,踮脚是宝宝成长中的过渡现象,但持续存在或合并其他异常时需专业干预。早期发现和针对性训练(如物理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邮箱进行删除)

文图:康复医学七科 张璐

审稿:高永强、 邵秋岚

编辑:陈劼明

责编:刘芙蓉

审核:鲁美苏

医院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7号

母婴服务热线:0371-66903131

投稿反馈邮箱:zdsfyjkjy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