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拟献血者需要注意事项
药学部 任艳丽
作为公众之一,当我们打算成为义务献血者为需要血液的患者提供帮助时,必须做到是健康者并且近期没有使用以下几类药物,因为接受血液使用的人群中有可能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或老年人,目的确保接受血液的患者其血液中不应有药物存在。
如果献血者服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残存在其血液中,可能会给受血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直接影响临床用血安全。当服用以下药物时,应引起献血者特别重视。
1、致敏类药物
尤其应该注意可引起急性休克的药物:
(1)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等。这类药物引起使用者的过敏性休克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2)氨基糖甙类药物: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发生过敏性反应比较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则很严重,死亡率很高。同时,氨基糖甙类药物容易造成听神经和肾脏的损害,且这些损害多数为不可逆的。
(3)磺胺类药物:常用的有磺胺甲噁唑(含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2、致畸类药物
严防含有致畸药物的血液用于临床,特别是输给尚在怀孕或将要成为孕妇的患者。
(1)沙利度安:可引起胎儿出现海豹儿畸形,可致急性骨髓抑制。
(2)孕激素类:如黄体酮可导致女性婴儿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育龄女性可能因避孕而服用此类药物的比例较大。
(3)阿斯匹林:可引起胎儿先天性唇裂。本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
(4)致畸中药:半夏、苦参、杏红、桃仁、郁素仁、人参等中药饮片及其中成药,有致畸作用和生殖毒性。
3、影响血液功能药物
需输血的患者多为某些原因造成血液或血液成分的丢失。抗凝药可增加受血者的出血倾向,对急性出血患者极为不利。
(1)抗血小板类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膜、氯吡咯雷、前列地尔等药物进入到受血者体内后,可使受血者出血倾向加重。
(2)活血化瘀类中药:红花、丹参、水蛭、银杏等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保健品。
4、喹诺酮类药物
可引起幼儿骨关节发育异常。左氧氟沙星致急性粒细胞缺乏,加替沙星可致血糖异常,莫西沙星可引起心脏的QT间期延长。
5、用药后安全献血间隔时间
献血者在服用药物后的安全间隔时间可设定为Tmax+24×半衰期,此时,正常人体内残留的血药浓度可降低到稳态血药浓度的1/1000万以下。
例如,口服莫西沙星的达峰时间(Tmax)0.5~4小时,半衰期(t1/2)12~16小时,输血安全间隔时间=4+24×16=388小时大约相当于停药后16天才能献血。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大多数药物的Tmax+24×半衰期为120~360h,服用药物后的献血者的献血安全间隔时间以30天为宜。
6、需要特别注意的药物
阿维A:停药后3年内不得献血。
两性霉素B:停药后2年内不得献血。
利巴韦林:可在红细胞内蓄积,停药后1年内不得献血。
维胺酯、异维A酸、华法令、磺胺类药:停药后3月内不得献血。
金刚烷胺:停药后2月内不得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