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宝宝积食危害多,且听专家来细说...
娃不爱吃饭,妈妈发愁,
娃太能吃,妈妈也发愁!
老话说,“积食引百病”,
孩子积食,不仅吃不好、睡不下,
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
影响脾胃,甚至引发疾病!
01怎样判断宝宝是不是积食了?
积食是中医的概念,西医的说法是消化不良而引发腹胀腹痛、排便困难、口臭、食欲差、睡眠少、呕吐发烧等各种病症。
判断宝宝是不是积食了,家长可以观察这6个信号
①舌苔厚:舌苔比平时的厚腻,嘴唇变得很红,大概率是积食了。
②口气臭:口气有酸臭味,是由于消化不良,积滞堵塞在胃肠道里。
③睡不好:积食的孩子晚上睡觉会不安宁,有翻来覆去、哭闹的情况。
④大便酸:频繁放臭屁,便便性状改变,有残渣、味道酸臭。
⑤发育缓:消化不良阻碍营养吸收,身高体重不见长。
⑥易感染:常犯呼吸道疾病,如咽喉部感染、扁桃体肿痛、咽炎;消化不好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刺激咽喉部位,从而引发炎症。
02以下这些常见情况,不一定是积食
✕ 吐奶:吃饱后偶尔吐奶和溢奶,是正常生理现象,严重的要检查是否胃食管反流。
✕ 腹泻:宝宝腹泻的原因很多,病毒感染较普遍,最好去化验大便。
✕ 便便有奶瓣:属于未消化完的“营养”,没有其他异常(如便便带血)一般不需要担心。
03应对积食,这些“经验”不管用
吃健胃消食片
不能自行盲目吃药,宝宝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
多喝酸奶
1岁以内宝宝不建议添加酸奶,一岁以上要适量。
吃益生菌
益生菌并不是万能的,长期不当使用益生菌不利于宝宝胃肠道功能的发育。
04宝宝积食,先别急着吃药,试试这三招
科学喂养学会吃
不同年龄的宝宝,饮食建议
0-1岁以母乳或配方奶粉为主要食物的婴儿:辅食添加时应特别注意适合月龄的食物性状。
1-2岁已经有自主进食意识的宝宝:遵从食物多样化原则,辅食添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从液体、糊状、颗粒状、再到完整的食物形态慢慢过渡。
2岁以上的孩子:不要因喜好而进食大量单一的食物,肉蛋奶,新鲜的蔬菜水果需要均衡摄入,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注意:
不要填鸭式喂饭,鼓励宝宝自己吃。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些老话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宝宝积食期间应适当减少食物摄入,不要每顿都大鱼大肉,应保持食物的多样性,遵从营养膳食宝塔的科学饮食结构建议。可以适当给宝宝吃些粗粮,不仅可以补充膳食纤维,也利于补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
运动助力肠蠕动
运动是很不错的消食法,孩子积食时,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以促进新陈代谢。从中医的角度讲,脾主四肢和肌肉,当我们多做运动,多锻炼四肢、肌肉的时候,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自然增强了。所以平时宝宝吃完饭之后可以养成适量运动的习惯,而且户外锻炼不只可增加抵抗力,有利于健康,还可促进亲子感情哦。
传统中医有妙招
中医推拿缓解积食
清大肠:推动食指的外侧缘,沿指根到指尖的方向, 频率约为100-300次/分钟,一次持续3分钟左右;
补脾经:推动大拇指的外侧缘,在指根与指尖之间往返;
捏脊疗法:由下往上连续捏拿脊柱两侧的皮肤(像擀面皮一样);
摩腹:手心搓热,涂按摩油,顺时针按摩避开肚脐,以皮肤微微泛红为宜。
中药茶饮,健脾和胃,酸酸甜甜宝宝也爱喝
山药山楂茶
食材:山药干15克、山楂干6克、红枣2个、陈皮1克、炒麦芽9克
做法:将红枣去核,然后把所有食材提前浸泡30分钟,然后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分钟,去掉渣,可加入少许冰糖调味,当做茶饮喝。
中药穴贴贴肚脐,宝宝使用很安全
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体质消瘦,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
宝宝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往往无法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但是却会通过肢体表现、情绪状态等展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多留心了。
如果发现宝宝习惯、情绪等出现了什么异常的信号,一定要重视,因为这时候的宝宝可能已经有所不适了,及时针对性解决问题,才能让宝宝健康成长。
如果以上方法都试过, 一周之后宝宝症状还是未改善,建议及时就医,可提前拨打健康咨询电话66903756/66903737。
(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投稿邮箱zdsfy@126.com)
文图:针灸科 袁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