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1个多月宝宝肠梗阻,急诊迅速诊治保平安
5月5日晚上10点20分,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以下简称省妇幼)急诊科,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电话里传来一位妈妈焦急的声音。
“孩子的肚子鼓得像个皮球,也不再吃奶,这可怎么办呀……”
原来,她的小宝宝才一个多月,因为肠梗阻在辉县当地的医院住了8天,出院后的第三天,孩子的肚子鼓得很大,也不再吃奶,当地医生告诉孩子父母,又是肠梗阻,需要快点去上级医院做手术。家人拨通电话的时候,已经在赶往省妇幼的路上。
时间紧迫,郑大三附院急诊科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分析患儿的病情,详细告知孩子妈妈在路上的注意事项,以及在路上帮助小宝缓解腹胀的办法。挂断电话,她们立刻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做好患儿的紧急救治工作准备。急诊科的坐诊医师陶文鹏了解孩子病情后,准备好查体和判断病情的物品,连接好了抢救间的呼吸机,并配备了灌肠用的药品和器材。
其次是患儿的下一步诊治问题。地方医院判定患儿肠梗阻比较严重,有可能出现机械性肠梗阻,需要急诊手术。因此,急诊科紧急通知普外科值班医师郑明军,患儿需要安排手术医师和准备手术间。很快,人员安排到位,急诊手术间也协调到位。如果患儿不需要手术,就可以在消化科保守治疗,随后急诊科又与消化科值班医师张孟徐联系,让消化科做好救治准备。
还需要考虑的是,术后患儿的进一步诊治工作。如果患儿手术,术后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对于不到两个月的小婴儿,需要的设备更加精密,甚至需要暖箱支持。因此,急诊科又打给了监护室的值班医师黄先杰,术后需要准备的物品和设备,在随后的半个小时内已经准备到位。
5月6日凌晨0点20分左右,患儿的父母带着孩子抵达省妇幼急诊科。陶文鹏仔细检查了孩子的病情:腹胀有所缓解,肠鸣音尚可,外院影像学检查不排除巨结肠,目前不需要进行手术。根据当时的病情,值班医师将患儿转入消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凌晨0点35分左右,患儿入住消化科。孩子住进消化科的那一刻,急诊科的工作人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这些工作,只是每天的急诊接诊工作的小小缩影。
近年来,省妇幼通过急诊急救中心建设和危重症救治中心建设工作,持续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提高了救治效率,保障了救治效果。通过近几年上万例急诊接诊的实战与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院内多部门多科室间统筹协调指挥,专家团队之间主动协作,确保院内院外的急救绿色通道持续畅通,保障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学泰斗张孝骞老先生曾经说过:“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和全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三千余名省妇幼人千万次的“诚惶诚恐”,是为了更好地做到救治时的“淡定从容”,能更好地保障广大妇幼群体的生命健康。
( 投稿邮箱zdsfy@126.com)
文图:医务部 徐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