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让“骨质疏松”不再成为“寂静的杀手” 郑大三附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QCT检查来啦
近日
正在微博上冲浪的我
看到一个消息
瞬间放下了手中鸡腿……
#女子92斤咳嗽咳断肋骨#
想了想
我应该没有这种烦恼
又仔细想了想
不对
咳断肋骨不是因为瘦
瘦也不会断骨头
可能是骨骼密度较低
很有可能是骨质疏松……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省妇女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最新开展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检查,辅助临床测量骨密度及腹部脂肪成分,附加在临床常规CT检查中,目前已积极投入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初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当发生骨折时才被察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筛查,提高骨质疏松诊治率。
(上图为正常椎体,下图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即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头的一个评价指标,它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脆性骨折的风险。骨密度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测量骨密度的方法不少,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郑大三附院医学影像科最新开展的QCT检查方法。
QCT是利用临床CT扫描的图像,经过专业体模校准,进行骨密度和体成分精准测量的方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先进骨密度测量方法。QCT选定的感兴趣区仅为椎体中部的松质骨(代谢活性为骨皮质的8倍),能更敏感地反映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变化,完全消除周围小关节和软组织的重叠影响,测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检测结果更具敏感性和准确性。
如果患者因临床疾患诊治或健康体检需要行胸、腹部或腰椎、髋部等部位的CT检查,则可以将QCT检查与临床常规影像检查相结合,患者不会受到额外的辐射,一次检查所采集到的图像既可满足临床常规影像诊断,又可在QCT工作站上对其进行骨密度测量。
QCT测量骨密度是附加在临床常规CT检查中的,不会增加扫描部位,更不会延长扫描时间,只是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常规影像进一步的后处理。
而且,QCT除了能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骨质疏松,还能分析腹部脂肪成分评价肥胖,以及开展脂肪肝、肌肉密度测量等等。
利用一次CT的扫描数据,得到多个检查结果,实现多病共检。
QCT检查适应症:
可用于(但不限于)下列人群:
(一)成人适应症
确诊或怀疑低骨密度,或低骨密度风险者,包括:
1.≥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无症状筛查)。
2.<65岁女性,病史和其他检查提示有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
(1)雌激素不足
(2)母亲有 50岁后髋部骨折病史
(3)低体重(<57.6公斤)
(4)42岁前闭经超过1年
3.<65岁的女性或<70岁男性,有下列危险因素:
(1)吸烟
(2)体重减轻,驼背
4.任何年龄,有影像学低骨密度的征象,包括椎体压缩骨折。
5.≥50岁,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下发生腕、髋、脊柱和肱骨近端骨折者。
6.任何年龄,有1个或多个机能不全性骨折。
7.正在接受或考虑接受激素治疗超过3个月者。
8.任何开始或接受长期药物治疗,而这些药物对骨密度有副作用。(即抗凝血药、雄性激素剥夺疗法、芳香酶抑制疗法或长期肝素治疗)
9.影响骨密度的内分泌疾病者(即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甲亢或库欣氏综合症)。
10.大于18岁男性,性腺机能减低者。
11.代谢病和/或有其他疾病可能影响骨密度者。如:
(1)慢性肾衰
(2)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
(3)饮食疾病,包括厌食和贪食症
(4)器官移植
(5)长期制动
(6)继发性骨质疏松者,如胃肠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骨软化、VitD缺乏、子宫内膜炎、巨人症、长期酗酒或肝硬化、多发骨髓瘤;
(7)减肥胃改道手术者;
12.考虑药物治疗骨质疏松者。
13.监测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反应和疗效者。
(二)儿童适应症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只要骨密度测量结果影响临床决策,即有必要行骨密度检查。
1.接受或预期接受3个月以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2.接受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的患者。
3.患有已知对骨密度有不良影响的内分泌疾病的患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生长激素缺乏或库欣综合征等。
4.患有骨发育不良的患者,已知有高危骨折风险(如成骨不全、石骨症等)或骨密度增高(如长期暴露于氟等)。
5.脑性瘫痪、营养不良及长期卧床的患儿。
6.长期服用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者。
7.患有其他代谢病或有可能影响骨密度的疾病者。
QCT检查禁忌症:
QCT检查没有绝对禁忌证。但在一些情况下不建议进行QCT检查,包括:
1.行增强CT检查者不能同时进行QCT,因为碘对比剂的使用可改变骨或肌肉密度。
2.妊娠、可疑妊娠或备孕者。
3.测量区域有严重退行性改变或骨折畸形。
4.测量区域内存在植入物、金属、设备或其他异物。
5.无法完全将患者置于扫描野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携QCT新技术,关注“骨骼衰老”,让“骨质疏松”不再成为“寂静的杀手”。
(投稿邮箱 zdsfy@126.com)
文:医学影像科 鲍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