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发育期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防治和遗传机制

发布时间:2023-06-02  发布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3557
分享到:

    朱长连,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神经系统疾病学术带头人。 现任河南省儿童脑损伤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研中心主任、河南省儿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担任4家国际杂志的编委,国际脑瘫遗传学联盟副主席,以色列自然科学基金、捷克科学基金、欧盟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医学部专家组成员,上海国际新生儿医学论坛的发起人及会议共同主席等。在新生儿疾病领域围绕小儿脑损伤防治研究深耕30余年,取得了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首次报道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新生儿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首次报道的延迟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改写治疗指南;首次证明锂盐对未成熟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将为小儿脑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措施。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 160 篇,总影响因子 731,总被引用11200 次,H因子48,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政府一等奖1项,欧盟发明专利1项,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以及河南省卫生科技突出贡献奖。主编医学著作6部,副主编4部。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全国儿科学领域学术影响力银牌。

    该方向聚焦新生儿期脑损伤,对新生儿脑损伤及其严重后遗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并推广应用,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同时围绕儿童神经发育疾病,如脑瘫、新生儿出生缺陷、智力障碍、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开展相关研究

重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1)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实验研究。课题组建立有宫内感染导致早产脑损伤模型、缺氧缺血脑白质损伤模型、炎症增敏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不同年龄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脑出血模型、脑外伤模型,探讨围产期因素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的细胞机制以及针对神经细胞死亡与增殖的干预措施。建立有多种动物神经行为评定方法,进行新生儿脑损伤干预疗效的长期评估。

    2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防治及预后早期预测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价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的远期疗效,国际上最早报道早期反复小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能降低极早早产儿脑白质软化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降低远期不良神经预后的风险,且无明显副作用。在足月儿脑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够降低病残的发生率, 同时发现疗效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关系不明显,并进行了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分子机制的研究此外,首次报道延迟的选择性头部亚低温仍然能改善新生儿脑损伤的预后,打破了必须在脑损伤后6小时内进行低温干预的国际标准。

    3早产儿及儿童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依托河南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经过2年的工作努力,目前已经收集脑瘫三口之家样品202例、双生子样本20对、散发病例样本2500多例、以及同等数量的对照样本,以及大量的早产儿标本,为早产儿及儿童严重系统后遗症的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儿童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遗传学机制研究完成多项脑瘫相关致病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支持宫内感染和持续炎症反应是小儿脑瘫的重要发病机制;完成部分脑瘫拷贝数变异(CNV)检测,在713例脑瘫患儿中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捕获和深度测序,142例患者检测到了符合ACMG标准的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遗传学诊断率为19.9%142/713),其中有10例(1.4%)患儿携带已知脑瘫致病基因的突变,132例(18.5%)携带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致病基因的突变。在142例患者中,我们共检测到189个致病突变和可能致病突变,它们分布于115个基因,其中5例患儿携带两个致病基因的突变。表明遗传因素在约20%的脑瘫患儿病因学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