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专业
新生儿专业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国家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儿科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及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新生儿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河南省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拥有河南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省小儿脑损伤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2018年被河南省卫健委评为“医疗质量控制先进集体”,2019年被河南日报社评为“影响河南特色品牌科室”。
新生儿科分设足月儿、早产儿、NICU三个病区,总床位150张。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3人,医师40人,护士(师)123人,正副主任医师(教授)12人,正副主任护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38人,6人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已培养硕士70余人,博士20人。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围产医学中心、皇后儿童医院建立有长期的科研协作及人才培养关系。科室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在新生儿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置有常频高频一体呼吸机、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呼吸机、神经重症监护单元、高级婴儿培养箱、早产儿眼底成像仪、亚低温治疗仪、一氧化氮吸入(NO)治疗仪、ECMO等先进设备,积极开展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早产儿链式管理、序贯呼吸支持治疗、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NO吸入治疗、亚低温治疗、腹膜透析技术、同步换血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预后、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家庭参与式护理、中心静脉置管术、吞咽功能评估与干预、新生儿黄疸远程随访、5G新生儿重症监护智慧协同平台建设等先进救治和保健技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救治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每年成功救治6000余名来自河南及周边省份的急危重新生儿,2000年曾抢救成功省内首例全部存活的五胞胎,随访生长发育18余年均处于较好水平。近年成功救治胎龄24周且出生体重仅570g的超早产儿。
科室拥有全省一流的配备有转运呼吸机和暖箱的长途转运车,在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开展24小时不间断转运,能满足全省危重新生儿的转诊需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新生儿专科门诊及随访门诊,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远期残疾的发生率。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99年建立了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在全省十八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分中心,拥有268家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辐射全省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体系;有效地降低了我省新生儿的死亡率,为我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诊疗项目
1.早产儿链式管理:针对早产儿,尤其极早/超早产儿,建立产前-产时-住院期间-出院后链式管理体系,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2.亚低温治疗:主要用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早期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
3.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引起的低氧性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氧合,并减少体外膜肺氧合使用率,提高患儿存活率。该项技术于2017年在河南省内率先开展,大大提高了PPHN患儿的存活率。
4.序贯呼吸支持治疗:主要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胎粪吸入综合症、膈疝、休克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需要呼吸支持者。包含高频机械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无创高频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等。
6.同步换血术:用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贫血等疾病的治疗。技术开展成熟,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7.腹膜透析术:是新生儿最常选择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先天性遗传代谢病、严重代谢紊乱等。该项技术自开展以来,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8.体外膜肺(ECMO)技术:主要用于高致死性、病因可逆的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和(或)心脏衰竭,如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和先天性膈疝等,对常规治疗无效时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是国家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儿科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国家级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及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华护理学会新生儿专科护士京外临床教学基地、河南省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拥有河南省儿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省小儿脑损伤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2018年被河南省卫健委评为“医疗质量控制先进集体”,2019年被河南日报社评为“影响河南特色品牌科室”。
新生儿科分设足月儿、早产儿、NICU三个病区,总床位150张。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3人,医师40人,护士(师)123人,正副主任医师(教授)12人,正副主任护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38人,6人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已培养硕士70余人,博士20人。与瑞典哥德堡大学围产医学中心、皇后儿童医院建立有长期的科研协作及人才培养关系。科室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在新生儿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配置有常频高频一体呼吸机、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呼吸机、神经重症监护单元、高级婴儿培养箱、早产儿眼底成像仪、亚低温治疗仪、一氧化氮吸入(NO)治疗仪、ECMO等先进设备,积极开展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早产儿链式管理、序贯呼吸支持治疗、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NO吸入治疗、亚低温治疗、腹膜透析技术、同步换血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预后、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家庭参与式护理、中心静脉置管术、吞咽功能评估与干预、新生儿黄疸远程随访、5G新生儿重症监护智慧协同平台建设等先进救治和保健技术,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救治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每年成功救治6000余名来自河南及周边省份的急危重新生儿,2000年曾抢救成功省内首例全部存活的五胞胎,随访生长发育18余年均处于较好水平。近年成功救治胎龄24周且出生体重仅570g的超早产儿。
科室拥有全省一流的配备有转运呼吸机和暖箱的长途转运车,在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开展24小时不间断转运,能满足全省危重新生儿的转诊需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新生儿专科门诊及随访门诊,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远期残疾的发生率。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直接领导下,于1999年建立了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在全省十八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分中心,拥有268家网络成员单位;形成了辐射全省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体系;有效地降低了我省新生儿的死亡率,为我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诊疗项目
1.早产儿链式管理:针对早产儿,尤其极早/超早产儿,建立产前-产时-住院期间-出院后链式管理体系,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2.亚低温治疗:主要用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早期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
3.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引起的低氧性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氧合,并减少体外膜肺氧合使用率,提高患儿存活率。该项技术于2017年在河南省内率先开展,大大提高了PPHN患儿的存活率。
4.序贯呼吸支持治疗:主要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胎粪吸入综合症、膈疝、休克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需要呼吸支持者。包含高频机械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无创高频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等。
6.同步换血术:用于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极重度贫血等疾病的治疗。技术开展成熟,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7.腹膜透析术:是新生儿最常选择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主要应用于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先天性遗传代谢病、严重代谢紊乱等。该项技术自开展以来,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8.体外膜肺(ECMO)技术:主要用于高致死性、病因可逆的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和(或)心脏衰竭,如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和先天性膈疝等,对常规治疗无效时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专家团队
Expert Team
徐发林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尚利宏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病区主任
吉玲
主任医师/病区主任
董慧芳
主任医师/NICU主任
宋娟
主任医师、副教授/儿内门诊主任
李文丽
副主任医师/NICU副主任
夏磊
新生儿二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李书津
副主任医师
王志军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