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夯实急救基础,培育仁心仁术——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儿内科教研室成功开展2025级儿科医学院新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实践课
为引导大一新生尽早筑牢临床启蒙根基、夯实核心医学技能,郑州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儿内科教研室于近日,面向2025级儿科学 及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全体70名新生,开展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专项培训实践课。作为《医学导论》课程的关键实践环节,本次培训以“早临床、重实操”为导向,通过“理论授课+分组练习+技能考核”的闭环模式,让新生在入学初期便深度接触急救技能,体悟医学使命。
分层教学:专业团队搭建系统化培训体系
本次培训由儿内科教研室精心组建教学团队:刘莹老师主持开课动员,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黄先杰老师担任主讲人,以及范旭方、李芳芳、狄雪琪共5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全程提供“理论-实操-考核”全流程支持。
开课环节,刘莹老师围绕“急救技能与职业素养”展开动员,着重强调:“心肺复苏是公民必备的急救素养,更是医务人员的核心执业技能。作为未来的儿科医生,你们不仅要‘学会’,更要‘学精’,让这项技能成为守护儿童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她寄语同学们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刻体悟“医学不止是知识体系,更是行动担当”,从入学之初便种下“严谨求实、敬畏生命”的职业种子。随后,黄先杰老师为新生们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流程。从环境安全评估、意识判断,到胸外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要点,黄老师均进行了细致的分解演示。他特别结合儿科临床特点,强调了急救在儿科应用中的特殊性,确保教学内容贴合未来儿科执业场景。授课过程中,新生们专注记录、主动提问,围绕“儿科急救特殊场景”展开互动,展现出对临床实践的浓厚兴趣。
实操闭环:“一对一”指导+标准化考核筑牢技能根基
进入分组练习阶段,70名新生被分为5个小组,每位带教老师针对组内学生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从按压手法的角度调整、手腕发力方式,到“30次按压+2次呼吸”的节奏配合,再到模拟人胸廓起伏的观察判断,老师们逐人纠正动作偏差,手把手规范操作细节。新生们从初次上手的生涩卡顿,到逐渐掌握“力度均匀、节奏稳定”的操作要领,亲身经历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
“刚入学就能亲手接触心肺复苏实操,比课本里的文字更有冲击力。”一位新生在练习后分享,“按压时老师提醒‘想象这是真实的小患者’,那一刻突然明白‘医生’不只是称号,更是要对生命负责的沉甸甸的责任。”
练习结束后,培训设置了统一的技能考核。5位带教老师依据标准对每位新生的操作进行了客观评分。最终,全体新生均顺利通过考核,为他们的医学实践第一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育赋能:以实践启蒙夯实儿科人才培养根基
作为《医学导论》课程的核心实践模块,本次培训不仅帮助新生提前掌握心肺复苏这一“救命技能”,更通过“沉浸式实操+职业感悟”的模式,有效激发了专业学习动力——新生们不仅理解了“急救技能的技术要点”,更初步建立了“作为儿科医生的责任认知”,完成了“医学生”到“准医生”的初次身份跃迁。
此次培训的圆满成功,集中体现了我院儿内科教研室“早临床、重实践、强特色”的医学教育理念。作为儿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教研室始终坚持将临床前沿技能“下沉”至基础教学阶段,依托《医学导论》等课程载体,构建“理论讲解-实操训练-考核反馈”的一体化教学链条,推动新生尽早实现“理论与临床、知识与责任”的双重衔接。未来,儿内科教研室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计划增设“儿科急救情景模拟”(如婴儿窒息处理)、“临床案例复盘”等模块,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同时持续整合临床师资资源,让更多新生在入学初期便能接触儿科临床场景,为培养“基础扎实、情怀深厚、能力过硬”的新一代儿科人才筑牢根基,持续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输送高质量后备力量。
文图:狄雪琪 刘莹
审核:张艳丽 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