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小儿科”有大情怀——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发布时间:2023-01-08  发布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4078
分享到:

历经30余年的风雨兼程、励精图治,从创立之初的30张床位起步,发展到如今拥有足月儿病区、早产儿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共3个病区、150张床位的河南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始终沐浴阳光,茁壮成长。

数字见证实力。

目前,新生儿科年救治危重患儿5000~6000人次,其中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近600人。

多样“金刚钻” 铸就守护健康“安全罩”

早在2009年,新生儿科就成功救治了胎龄不足26周的出生超低体重儿,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很罕见。

2019年,新生儿科成功救治体重不足600克、胎龄不足28周的“手掌姑娘”小星星,让科室口碑愈发远扬。

据悉,在儿内科主任徐发林的带领下,新生儿科专业团队对小星星进行了历时3个半月的精心救治。小星星经历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造瘘、肠梗阻手术,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口,最终化险为夷。20204月底,已经8个多月的小星星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并进行了关瘘手术,其生长发育等指标都基本正常。

统计数字显示,科室成立以来,已成功救治了数万名急危重症患儿及多例出生超低体重儿,其中,有胎龄低至24周﹢5天、体重低至560克的早产儿及河南省全部存活的五胞胎。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在新生儿科,“金刚钻”比比皆是。

在设备配备方面,科室配有有创高频呼吸机10台、无创高频呼吸机2台、常频呼吸机16台、无创CPAP及双水平正压呼吸机40台、NAVA呼吸机、NO吸入治疗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床边血气分析仪、床边X线机、亚低温治疗仪等先进设备。

在技术开展方面,科室开展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脑损伤技术、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早产儿脑损伤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的链式管理、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高频通气治疗技术、NO吸入治疗技术、ECMO、腹膜透析、呼吸纤支镜和胃肠镜技术、新生儿呼吸衰竭综合救治技术、经外周动静脉换血技术、经脐动静脉换血技术、PICC穿刺技术、UVC穿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研和学术水平提升方面,科室先后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课题;近5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7.46,单篇引用最高达174次;在新生儿脑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余项,推广科研项目4项;自2007年至今,与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联合主办了7届上海国际新生儿论坛;连续举办20余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至今,连续成功举办6届“中西部妇幼保健新生儿论坛”。

严防死守 抗疫一线显担当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河南省作为毗邻湖北省的人口大省,疫情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两年多来,为保障疫情期间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正常诊疗秩序,作为妇幼专科医院,该院严密防控疫情,新生儿科/NICU全体医护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确保新生儿安全。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医院产科、新生儿科收治的患者数量与平时相比并无下降。”徐发林表示,这就对新生儿科的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认真分析研讨,科室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细化工作流程,设置过渡病房和隔离病房,按照不同的风险级别分别安置特殊患儿,进行严密防控,确保在院患儿安全。

同时,作为“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成员单位,该院充分发挥远程会诊的作用,尽可能减少患儿转诊。

新生儿科利用网络开展医护人员线上培训,并连线省外同行,交流学习疫情防控及患者救治经验;利用线上诊疗App,在疫情防控期间免费为广大家长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并通过媒体访谈形式,告诉家长如何在特殊时期对新生儿的常见问题进行科学正确的处理。

同时,徐发林还参与编写了《河南省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儿童管理专家指导意见》,为全省儿童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做出贡献;科室多位人员报名参加核酸检测医疗队,支援多地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在抗疫一线发挥光和热。

坚守母婴安全底线 织就三级防护网

谋篇布局,理念先行。

如今,“坚守母婴安全底线”的意识已转化为新生儿科每名医护人员的实际行动。

1999年起,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以新生儿科/NICU为中心开始了“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的建设。

这个由省网络中心、市网络分中心、网络成员单位构成的三级网络,是全国首家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经过23年的发展建设,真正建立了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长效机制,强有力地保障了该省5岁及以下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目前,“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在全省18个地市建有18个分中心,拥有268个成员单位,建成了无缝隙覆盖、辐射全省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体系,形成了规范、科学的运行模式,有效降低了全省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并推动全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徐发林表示:“三级网络建设不仅‘搭架子’,更重‘精装修’。20余年来,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及科研协作在科室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生儿专业人员培训、医疗质量控制、分级诊疗、学科建设等重要方面,科室可谓步步夯实,年年有新进展,有力促进了河南省新生儿学科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

新生儿科是首批国家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中华护理学会新生儿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教学建设基地,还是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拥有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小儿脑损伤重点实验室;同时,承担着郑州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新生儿围产期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教学任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

如今,新生儿科在河南省危重新生儿救治领域的龙头地位已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

多年来,新生儿科承担着369新生儿骨干医师”培训工作,培训学员近千人;定期开展省级新生儿复苏师资培训,充分发挥省级师资的作用,在基层开展以模拟训练和参与式反馈教学方式为主的新生儿复苏培训;多次赴基层参与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市县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国家级和省级妇幼能力提升项目”“河南省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和复审”“河南省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等的督导、检查、评审和验收工作;每年召开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会议,强化全省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

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各地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能力,也对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进一步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华小亚 何剑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