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置

声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大鼠标

光标

副屏

帮助

固定

快捷方式

读屏

退出

返回
顶部

郑大三附院生殖中心王兴玲主任高铁上救人

发布时间:2016-01-26  发布者: 党委宣传统战部    30
分享到:
    诊室里不知谁丢了本三基三严的书,下班了,我嘟囔着:这谁呀?还在温习三基三严呢!刚好被身后的王兴玲主任听到,仿佛拉家常般主任说:三基三严有必要复习,做为一个医生,尽管是生殖科医生,也要经常复习基本急救常识,关键时候,治病救命。我心想:平时经常严格要求我们掌握本专业知识,多做科研的主任,今天又多强调了基本技能!出于疑惑,仔细追问,在我“旁敲侧击”、软磨硬泡的攻势下,低调内敛的主任终于说出让我震撼和感动的一件事儿。

12月27日,王兴玲主任参加完“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学术年会”, 乘坐G565列车从北京返回郑州。突然,列车上的广播响起一个急促的声音:“旅客朋友们,现在6号车箱出现一位急症患者,请问列车上有没有医务人员,我们需要您的帮助……”正在翻阅报纸的王主任,听到广播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放下手里的报纸,穿过四节车箱跑了过去。其实,作为妇产科和生殖科医生的她,心中并没什么把握,但却有个执着的念头:如果病人是个产妇或女性患者,也许能帮上点忙。赶到时,车长、车警、列车员还有几个乘客焦急的围着一个45岁的女士。这位女士是列车上的保洁员,自述心前区疼痛,满头大汗,还伴有恶心呕吐。王主任立即上前,询问车长车上是否备有检查设备。列车长让人拿来了听诊器和血压器,王主任对病人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并询问了病史,基本排除了胃肠疾病,考虑是“心梗”心绞痛的急性发作。

这时,王主任一边迅速从自己小包里拿出一直随身携带的备用小药盒,一边给同样是医生的爱人——呼吸内科专业的王树凡教授打电话咨询。随后,她让病人口服8粒救心丸,咀嚼3粒拜阿司匹林,同时她的脑子飞速转动,回忆、确认心脏骤停的复苏步骤。幸好病人吃药后情况很快缓解,逐渐可以正常交流。放心不下病人的的王主任,就一直守在病人身边,直到郑州站。

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其他医院的年轻男医生,也参与了患者病情的讨论。这位男医生后来一直对王主任感慨:“我看媒体上关于救人的负面报道太多,听到广播时,我的座位近在咫尺,思索再三,最终没有勇敢站起来,怕惹麻烦上身,直到‘前辈’出现;而且您还只是一个生殖科医生,却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病情,果断进行处理,晚辈深感佩服,以后要向您学习。”

年轻的列车长千恩万谢,一定要留下王主任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要给医院表示感谢。王主任微微一笑,她心里觉得自己只是尽医生的本能做了应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在列车长的再三请求下,王主任给她留下了电话,说:“我是郑大三附院生殖中心的,今后有人生孩子、不孕不育、妇科手术、小儿疾病,都可以来我们医院,都可以找我……”

第二天,王主任依然牵挂着生病的保洁阿姨,打电话询问列车长。当听到保洁阿姨情况很好,没有在发病,她才放心。列车长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寄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自己像个记者一样采访了王主任救人的事情,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王主任淡淡一笑,说:“作为一名医生,咱们治病救人的天职应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病人有需求,随时随地都要提供帮助。虽然我们是专科医生,但急救技能要掌握扎实,这样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了病人,我们才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是的,医生的天职、本能、责任,不能因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负面新闻而受到影响。人人都有爱,相互真诚相待,尽已所能,救人利己,传递社会正能量,大家所向往的文明、发达社会,才有可能点滴实现……

我感慨于医疗社会的复杂环境中,主任的挺身而出,感慨于主任做了好事却不事张扬,感慨于主任那随身携带的“救命神药”,更感慨于主任任何时候都满怀医院是我家的主人翁精神!我只能说:从主任身上,我学到了,如若有下次,我会同主任一道加入救人的队伍,毫不犹豫!(生殖中心  李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