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挤眉弄眼为哪般?如何干预治疗?
——儿童发育行为科专家为您答疑
儿童发育行为七科 宋春兰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门诊经常碰到一些儿童,出现反复眨眼、耸鼻、撅嘴、张嘴、舔嘴唇、斜颈、甩手、耸肩、反复咳嗽、清嗓子、哼哼声等症状,家长往往最先想的是可能会去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呼吸科等科室就诊,最后才想到或被其他多个科室怀疑抽动障碍辗转转介到儿童发育行为科。很多家长以为这些是孩子的坏习惯,现在看来不只是坏习惯这么简单,它们原来是一种抽动症状,很多孩子都是不能自控地就出现了,并非调皮捣蛋,故意做出来气家长,气老师的。那么,什么是抽动障碍呢?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是儿童发育行为科一个常见的病种,它是一组主要发病于儿童期,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和)发声性抽动的神经精神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和儿童期大脑发育有关,也可能与脑内一些化学物质不均衡有关,心理因素如学习压力、家长批评和过分关注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根据临床特征和病程长短将这些抽动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抽动障碍或慢性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三种类型。抽动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每个人严重程度都不大一样,治疗根据每个人病情表现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症状较轻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者,可以给与心理上的支持治疗,有些患儿因为频繁抽动、强迫观念和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影响了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需要及时治疗,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首先,家庭干预。家长和孩子需要了解关于抽动障碍相关的医学知识,明白这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轻的抽动症可以说都不需要特别地医学干预,抽动症状很普遍,这和感冒时会打喷嚏一样,它是一种症状表现,得病了,需要看医生,听听医生的建议。抽动症的发生或症状变化与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对患儿既要关心,又不能表现过度焦虑,不要过分注意及提醒患儿出现的抽动症状,更不要整天唠叨或责骂患儿所出现的这些异常动作,以免造成患儿的病情加重。要给患儿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合理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鼓励和引导患儿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不贪玩电子游戏,不要勉强患儿做一些极为反感的事情,如强迫练琴、超额的课外作业等。家长本身的焦虑、紧张等也应予以干预。
其次,学校干预。要和学校老师和同学做好沟通,向他们讲解有关抽动障碍的基本知识,了解孩子的病情,理解孩子症状,不会当成故意捣乱或坏习惯去纠正他或批评他,也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当大家对抽动症状都习以为常时,孩子的压力会减少,抽动症也会逐渐减轻,我们的孩子与抽动症状和平相处,他也会一边积极完成学业、一边科学地处理自己的抽动症状,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就可保持相对正常的运行,保持一个平衡,这样才对孩子影响最小。
最后,药物治疗。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影响到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也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和停药。
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专业人员会与您一起讨论孩子的综合干预方案,为每个孩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我们家长、老师、同学、医生和孩子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改善抽动!
地址:郑州市康复前街七号南院区22号楼六楼
科室护士站电话:66903431 24小时咨询热线:19139732559